发展与安全,曾被视为一对结构性矛盾:前者要效率、要增长,后者要成本、要合规。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员工,在“安全”这件事上,进行着一场“监管拉锯战”。
如今,山东正在探索从“罚到怕”转向“奖到服”。计算安全账的核心,正是激活组织中最小、但也最关键的单元——离危险最近的一线工人。
一线工人为何愿意从“旁观者”变为“吹哨人”?这套“奖到服”的算法在实践中如何运转?
近日,记者跟随“新征程上看应急”采访考察团深入山东多地企业,探寻这套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如何催生安全共赢的新生态。
员工:“去人情化”激活一线哨兵
“以前你举报同事操作不规范,人家会觉得你‘打小报告’,得罪人。”蒙阴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张兆利,道出了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最初困境。
张兆利说,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群体心理下,一线员工——那些离隐患最近的“知情专家”——往往选择“视而不见”。“工人不是怕丢了奖金,是怕丢了朋友和人情。”
但这几年,事情开始有了转机。
“今年6月,我在检查设备时发现一台机器人出现了轻微安全故障。”临沂临工重托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临工重托”)F系列班组班长邵敏说,这是个可大可小的问题,“但按照培训要求,我马上用微信拍了照片上报。”一小时内,维修人员就到了现场,当天整改完毕,当月隐患报告奖励就兑现到了工资卡里。
临工重托于2021年正式实施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邵敏说,自己近几年累计上报8条隐患,他所在的班组,从2022年到2024年累计上报32条隐患,今年前10个月上报28条。
为何工人愈发愿意自查自纠?临工重托“施策”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巧妙地解决了“人情”问题。
“我们一方面逐步引导,让工人认识到安全是自己的事;另一方面,先引导工人多报‘物的不安全状态’,少报‘人的不安全行为’,再逐步过渡。”临工重托总经理潘仲兴说,“举报一根电线破损和举报张三违规操作,当事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去人情化”操作,举报不再是“打小报告”,而是“技术诊断”。
这并非孤例。300多公里外的滨化集团,自2013年开始推行员工排查隐患奖励,今年前9个月,合计向隐患发现人发放奖金30.57万元。
从全省看,截至今年9月,全省企业员工已累计报告隐患127.6万余项,兑现奖励金累计超10697万元,这笔投入激活了无数来自一线的“安全哨兵”。
企业:把外部罚款变成内部奖金
如果说员工的动力来自自身安全与奖金的激励,那企业的动力又来自何处?毕竟,这笔钱可是企业“真金白银”掏出来的。
“这3年,我们累计发放奖励7万多元。”潘仲兴表示,“但说实话,这7万多块钱确实不多,可能还不到发生一次轻微事故损失的二分之一。”
过去,安全成本是外部成本。要么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停产、整顿、巨额罚款,安全部门更像是“成本中心”“赔偿中心”。
而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目的,是将这笔高昂的、不确定的“外部罚款”,变成一笔低廉的、可控的“内部奖金”。
对临工重托而言,这些投入“买”来了什么?
买来了“零事故”——实施奖励机制以来,临工重托的安全事故率逐年降低,今年前10个月实现了零事故;
买来了“高效率”——由于员工主动上报,隐患整改的平均时间从7天缩短到3天;
买来了“内驱力”——“每个人都变成了安全管理员”,管理层不再“提心吊胆”,得以投入更前端的预防和管理升级上。
与其被动地等待检查、缴纳罚款,不如主动把这笔钱作为“投资”,在隐患萌芽时就消除它。
“人防”的激活,仍需要与“技防”的升级齐头并进。
“我们正在广泛推广应用巡检机器人与人工相结合。”滨化集团安环中心安全管理部经理韩延兵介绍,巡检机器人携带远红外成像、可燃有毒气体检测、表计识别等技术检测设备,针对重大危险源储罐区进行智能化隐患排查。
在韩延兵看来,员工的“我要安全”解决了责任心问题,技术的迭代则在保障“我能安全”,“在未来,我们的智能化应用场景还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更全面地保障生产安全。”
这才是“内部安全”的全貌:一个由员工自驱和企业护航共同构成的、可闭环的安全体系。
政府:从“猫鼠游戏”到“开方治病”
当企业和员工开始主动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又该放在哪里?
“过去企业反映最多的,就是检查频次高、检查标准不一、处罚力度大。”临沂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孙庆彬并不回避问题。
高频的、标准不一的安全检查,不仅耗费企业的精力,也让政府陷入了一场“猫鼠游戏”:猫来了,鼠就藏。企业开始想办法“应付检查”,而不是解决问题。
强规范、优服务的执法变革势在必行。孙庆彬介绍,他们首先对临沂万余家企业进行了ABCD四级分级,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状态动态调整分级名录。A级(自我安全监管好的)企业无事不扰,D级(自我安全监管差的)企业重点执法。
同时,检查开始集约化。横向,与生态环境、消防等部门联合检查;纵向,内部的监管、许可、执法科室协同作战。
“非现场执法”模式得到普遍推广: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和无人机巡查,执法人员不到现场就可以查出违法违规行为。这大大减少了对A、B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政府的角色,也正从单一执法向“执法+服务”转变。“执法的目的,不仅要‘查对病’,更要‘开好药’。”孙庆彬说。
过去,不同专家的检查标准可能“打架”。企业花钱整改了,换个专家来检查,可能又不合格。针对这个痛点,临沂逐步完善制度化隐患整改方案,对普遍性问题统一标准,统一纠正。
当然,这并非临沂的“独门绝技”。近年来,山东推进服务型执法,塑强“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数百条改革举措的落地,真正实现“企事有解”。(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