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调整了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将“来远”舰遗址、“靖远”舰遗址纳入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更名为“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
从2017年至2023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联合组队,持续七年在威海湾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和研究工作,确认了三艘甲午沉舰身份及保存状况,出水4000余件文物。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沉舰遗址,均位于威海市刘公岛以南威海湾海域内,包含“定远”舰遗址、“靖远”舰遗址、“来远”舰遗址三处。
2022年1月14日,山东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以“定远”舰沉船所处的“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列为全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2023年10月,山东省完成威海湾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国家文物局公布威海湾甲午沉舰水下考古成果,确认发现“来远”舰、“靖远”舰。为做好“来远”舰、“靖远”舰的保护,2024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调整工作,并委托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承担具体工作。2025年3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赴威海对“定远”舰、“来远”舰、“靖远”舰遗址区域进行了测绘,并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划定了保护区域范围、拟定了保护措施。
这次山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调整和保护措施的提出,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后,对水下文物保护区划定工作的首次实践,对促进水下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