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模特身着由古桑树纤维与莱赛尔混纺的礼服登场,设计师通过AI算法模拟出桑蚕丝特有的“珍珠光泽”闪耀全场,夏津古桑树纤维仿佛实现了数字化重生。
纺织服装如何破解产业链协同瓶颈,拥抱颠覆性技术?11月4日,在山东省夏津县举办的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链“AI赋能产业链协同”推进对接活动,可见一些端倪。活动期间,来自省内多地纺织产业集群的代表与百余位业内人士齐聚,共同见证了山东新型纺织(纱纤)产业大脑上线。
去年,为破解纺织产业信息孤岛、要素配置效率低、市场议价权低等痛点,夏津县依托现代纺织产业园建设和“纱纤亿”纺织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始建设山东新型纺织(纱纤)产业大脑。夏津现代纺织产业园展馆内,“纱纤亿”线上交易平台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显示着最新交易动态。该平台上线不到一年,已实现交易额3.3亿元,服务企业100余家,为企业降本200元/吨,库存周期缩短10天左右。夏津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秀敏介绍:“轻点鼠标,入库的纺织服装企业的能耗、生产情况清晰呈现,交易就跟逛超市购物一样方便快捷。”曾经,有纺织服装企业为找一根“纱”辛苦奔走全国市场。如今,在夏津就能轻松选定企业所需纱线。即便没找到与企业相匹配的纱线,也能在夏津找到解决方案。
夏津纺织服装产业共有集群及配套企业246家,纺纱规模300万纱锭,约占全省的1/10。山东新型纺织(纱纤)产业大脑以“一平台+六链”为骨架,完善集招、集采、集销、集贷“四集”应用场景,促进产业链深度整合,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产业协同效应,推动纺织产业新生态体系建设。
在山东桑莎制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秀玲看来,“谁能抓住新一轮颠覆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谁就能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在2025“桑莎杯”首届AI服装设计邀请赛上,模特裙摆上由激光雕刻的桑叶纹路在灯光下泛起涟漪,仿佛黄河故道的桑林在风中摇曳。用AI赋能纺织服装产业,让设计灵感扎根产业,见证了夏津从“纺织制造基地”加速迈向“品牌时尚策源地”的转变。
“夏津不仅要成为纱线的产地,更要成为创意的策源地、技术的试验田、生态的样板间。”夏津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之达表示,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促进技术落地应用,构建更加完善的“AI+制造”产业生态,并依托“差别化纱线、有机生态纤维”上游核心材料基地的坚实基础,主动深化产业链协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