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利用3—5年时间实现全市工业经济迈向万亿级,工业经济总量、规上工业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外贸进出口总额‘五个倍增’。”这是山东济宁为工业经济发展立下的明确目标,也是全市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行动纲领。
经济承压的当下,能“稳住阵脚”已属不易,要实现“量级跃升”更需非凡魄力。济宁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走在前、勇争先”总定位、新要求,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聚焦“一个万亿、五个倍增”发展目标,创新实施“链长制”,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232”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现代化工业体系,全市上下形成“大抓工业、齐抓工业”浓厚氛围,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1915”工作机制顶格推进
10月23日,宁德时代与济宁能源合资公司打造的“6006纯电动货船”,获评全国交通能源融合创新优秀案例,作为船站整体运营的换电示范项目,构建全链条方案,成为内河绿色转型样板;同日,济宁与宁德时代生态企业峰飞航空签约,推动低空经济发展迈入“技术引领、场景赋能、产业集聚”崭新阶段。当前,宁德时代在济宁布局的山东时代生产基地一期60GWh已投产,产能正在加速释放。基地以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以链主效应集聚生态企业,正为济宁工业经济倍增注入强劲动力。
工业经济如土中主根,唯有深扎滋养,方能让经济大树扛住市场风雨、育出产业繁枝。
聚焦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济宁建立“1915”工作机制,书记、市长任工业经济倍增指挥部总指挥长,出台《济宁市工业经济倍增三年行动方案》《济宁市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方案》,明晰工业经济倍增的任务目标和措施。指挥部办公室抽调人员集中办公,构建了“1+6+14”市县一体、协同联动推进体系,凝聚形成了大事大抓、顶格推进的工作合力。与此同时,济宁构建“总链长+链长+副链长+链主企业”工作架构,将“链长制”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1—9月份,15条标志性产业链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1.1%,制造业当家作用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当地强化“链主”企业培育,服务85家“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全力保障宁德时代一期等新投产重大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加快推动莱赛尔纤维、小松等重大牵动性项目建设,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不仅如此,济宁定期举办产业链、供应链融链固链系列活动,通过产业链招商、产学研合作、银企对接等形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左右端融通发展。目前,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18次,达成合作意向566项,签订合作协议159项,实现合作金额31.42亿元。
链式招商扩容工业“增量”
初冬时节,济宁鱼台莱赛尔纤维项目的工地上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正争分夺秒赶工期。目前,项目主厂区主体施工已全部完成,总体完成率超90%,设备安装完成50%以上,首条生产线预计年底建成投产。这座国内产能最大的莱赛尔新材料生产基地,正加速从“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围绕莱赛尔纤维这一链主企业,济宁规划建设纺织新材料产业园,正在大力集聚招引一批上下游企业落户园区。围绕15条标志性产业链,当地市县联动,正积极谋划打造核心产业园区,着力引进产业链关联企业及关键环节配套项目。
工业经济倍增,既要盘活“存量”将产业链加宽做粗,还要扩容“增量”将链条做密延长。
聚焦产业链招商,济宁绘制了标志产业链招商图谱,形成了本土“链主”企业和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名录,探索出以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新模式。依托链长制,以“产业链+”思维,构建“链长+链主企业+县市区”的产业链协同招商工作机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制定个性化招商方案,依托链主企业实行政企联合招商,围绕招商落地大项目开展延链招商、以企招商,实现产业规划和产业招商一体谋划推进。
事实印证成效:专用装备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链分别依托山能智慧产业园和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各招引9个配套项目落地;兖州区依托华勤集团落地3个延链补链项目,太阳纸业也新上2个项目,延伸并完善了造纸产业链条;梁山县则通过中稀天马这一“链主”,先后引进南稀金石、中杭磁材、蒙稀新材料等项目,形成集稀土氧化物萃取、金属合金加工、磁材加工等为一体的闭合产业链体系。
不仅如此,济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用好基金、节会、场景、专业园区、驻外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争创招商新优势,围绕新能源、机器人、低空经济、数字内容生产等领域,大力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培植产业新动能。实行招推服一体化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完善一只基金、一批厂房、一个机制、一个通道、一个团队的“五个一”扶持政策,保障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达产。
“五链融合”贯通创新要素
前不久,济宁学院人才产业服务团挂职产业链活动启动,20位高水平博士教师赴济宁市工业经济倍增指挥部和15条标志性产业链挂职任产业服务专员,博士教师们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度参与产业链建设,助力产业链和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和教育链融合协同。
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教育链、金融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济宁全面摸排每条产业链企业在人才、创新、教育、金融等方面的需求,建立企业需求清单,常态化开展工业企业服务专项行动。今年1—9月,对227家企业提出的313项需求,近九成已办结。
“五链融合”核心在“融”。济宁以纵向“通”、横向“融”目标为引领,做好“场景”“活动”“项目”三大支撑,加深招大引强、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留用、资金赋能、优化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同时把“融合”“活动”“实效”“评估”作为工作重点,一方面建立、完善工作会商、重点协同事项调度和协同机制会议制度,以及问题诉求即时响应和工作评估办法,推动协同机制高效运转。另一方面,分别以一链为主,开展与其他四链融合的专项活动,做强协同机制融合载体。
围绕人才链,济宁举办访企拓岗、直播带岗、校园招聘、产业链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今年以来新引进青年人才3.1万人。与清华大学共建三处乡村振兴工作站,吸引31所高校570余名师生到济宁开展实践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28项。探索组建博士后联盟服务团、产业服务团,建立博士后“揭榜领题”模式,组织博士后人才对接企业需求、参与科技创新,累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10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200余项。
“会客厅”里点亮营商环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企业发展面临的堵点、卡点就是抓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的工作着力点。
“无人机专业人才紧缺,招聘高端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前不久,山东龙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就将问题摆到了济宁市“运河儒商会客厅”的桌面上,与市领导面对面研究解决方案。会后,市县人社部门筹划实施多场招聘活动,帮助企业引进13名工程师。同时,为破解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问题,10月10日,发布济宁市“校企双聘”重点产业博士专引公告,以本地高校为主体引进博士人才、给予事业编制,为该公司专门设置了一名博士研究生岗位。
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阳光雨露”,而“运河儒商会客厅”则如“输导管”,疏通了政企服务对接的“养分通道”。今年以来,济宁市创新打造“运河儒商会客厅”政企沟通品牌,市政府领导同志每月主持开展政企沟通活动,坚持“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实打实”解决问题,不断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济宁设立1个市级“企业家会客厅”、14个县级“会客厅”的“1+14”网格状、立体式会客体系。每月至少一位市政府领导同志走进“会客厅”,与企业家敞开心扉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建议,督促问题解决;市县两级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实现“一次沟通、多方服务、当场落实”。建立健全“诉求分办、协调督促、结果反馈、举一反三、数据分析”全链条闭环处置机制,对企业提出的诉求现场答复,现场无法答复的,建立诉求台账,逐一明确责任部门、细化分工安排,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目前,济宁以市领导月度会客活动为牵引,以“链长制”、走访企业活动等N个渠道为纽带,夯实政务服务大厅、12345热线两大基座,初步形成了“1+N+2”政企常态化沟通体系,实现了由企业上门到政府主动问需、由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到整体政府协同服务、由“蜻蜓点水”式沟通交流到制度化深层次亲清政商关系构建的“三个转变”。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各类渠道共收集涉经营主体诉求3.57万项,问题解决率达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