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也是服务民生、连接民心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持续优化群众出行服务,筑牢安全底线,提升服务品质,努力让群众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心。
11月6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全市交通运输服务群众出行主题新闻发布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王海涛介绍了全市交通运输服务群众出行的工作成效。
构建“大格局”
以公铁联动重塑城市交通骨架
以高铁时代为契机,系统推进综合交通能级提升,着力构建“主干引领、县域联动、公铁一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在主城区,济郑高铁聊城西站已成为驱动服务升级的核心引擎。创新构建的“高铁专线+常规公交”双轮驱动接驳模式高效运转,6条高铁快线(G1-G6)与多条延伸的常规公交线路协同发力,形成了一张覆盖广泛、衔接顺畅的城区接驳网络。在县域层面,“五站联动”的公铁一体发展格局正加速从规划走向现实。临清、茌平、阳谷、莘县等地的枢纽建设与配套工程同步推进、进展顺利,一个“主城辐射、县域互通、功能互补”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鲁西大地稳步铺开。
筑牢“安全线”
以全链条监管守护出行平安
始终将安全视为交通运输的生命线,致力于构建覆盖“人、车、路、环境”的全链条、智能化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防控,常态化开展老旧客运车辆排查与专项整改,在节假日等关键时期,组织督导组深入一线,严格检查车辆安全例检、驾驶员资质与状态,坚决将风险隐患消除在上路之前。依托动态监控平台,实现智慧护航,实时向营运车辆推送预警信息。今年以来,全市道路客运领域以高质量安全确保春运、端午、中秋及国庆等重大节假日期间的公众出行,平安安全基石更加牢固。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超长假期”运输保障中,面对超百万人次的出行大考,通过精准调度与严格监管,累计投入班车1.33万辆次,执行公交班次3.1万次,圆满完成了平安运送旅客超百万人次的艰巨任务。
聚焦“微循环”
以无缝衔接提升出行体验
致力于打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硬件优化与服务升级,让城市交通“毛细血管”更加畅通。
在聊城西站,通过“上进下出”与“同台换乘”的精细化设计,将公交与高铁的换乘步行距离压缩至不足100米,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并全面升级无障碍通道与照明设施,旅客换乘更便捷。践行“高铁不到站,公交不收车”的服务承诺,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高铁晚点或节假日等高峰期,及时加派运力,确保深夜抵达的旅客都能安心回家。
聊城公交集团打造的“水城通e行”APP已完成智慧升级,整合实时公交查询、出行方案规划、公共自行车导航等功能,为市民提供覆盖城乡、城际的“一站式”智能出行解决方案,让高效出行触手可及。
擦亮“新名片”
以党建赋能传递行业温度
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的宗旨,通过党建引领与人文关怀,让交通运输行业成为传播城市文明的温暖载体。
发布会上,王海涛分享了两个温暖的故事:K607路公交驾驶员王肖静,以高度的责任心,在运营中敏锐察觉异常并果断报警,她“宁可抓错,也不放过”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赢得社会赞誉。冠县前方物流的徐海锁、雷明亮两位师傅,在内蒙古戈壁滩上,面对遭遇沙尘暴的摩友,主动降速挡风20分钟,助其脱险,这一善举穿越山河,温暖全网。他们是聊城数万交通人的缩影,展现了新时代交通人的担当与风采。
此外,市交通运输局同样将温暖传递给每一位交通从业者。全市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国省干线公路驿站、物流园区等区域建成的97处“司机之家”“红旗驿站”,联合医院开展的专项义诊,节日期间的暖心慰问,以及群众诉求100%办结的响应机制,共同构筑起“监管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行业治理新生态。
从四通八达的交通骨架,到细致入微的换乘脚步;从重大节假日的平安守护,到平常岁月的暖心服务——这一切努力的背后,是聊城市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定实践,是对“人享其行”美好愿景的持续追寻。未来,全市将继续推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治理体系深度融合,为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澎湃、更为坚实的“交通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