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师范学院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学生用AI仿真婴儿练习喂奶。□记者 张铭铭 报道
喂奶、拍嗝、哄睡……在齐鲁师范学院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实验室内,学生陈晶通过内置芯片的AI仿真婴儿熟练地进行着一系列照料操作。“我们通过它发出的不同声音判断是饿了要喝奶,还是困了想睡觉,再做出对应的照料动作。”在学习喂奶、洗澡、哄睡等基础照料技能的同时,学生们还需要积累“读懂孩子信号”的能力。
“这是学生们需重点掌握的能力——回应性照料。”齐鲁师范学院该专业负责人蔡云进一步解释说,“比如,即使在换尿布这样常规的流程中,照料者也需要全程与婴幼儿进行眼神、语言交流,从细微的互动中感知他们的真实需求。”
大学四年学“带娃”,值不值?
今年9月,山东女子学院的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本科专业迎来首批40名新生,汪玚便是其中一员。
“这学期,我们上了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还有营养喂养、疾病预防与护理等课程。”汪玚细数着已经接触到的专业课,“这让我从生理基础到心理发展,对0到3岁婴幼儿的特点有了系统了解。”
说起开设上述系统课程的初衷,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教师郭伟给出了专业解答,“0到3岁的婴幼儿,每个月都有新变化,只有让学生摸清这些发育特点,才能基于婴幼儿的心理与发展需求,提供更科学的照顾,而不是机械地完成喂养任务。”
为何选择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山东女子学院大一学生赵哲轩说,当时家里人都很支持,觉得从发展趋势来看,这个专业未来前景是很广阔的。
谈到类似“大学四年学‘带娃’,值不值?”的争议,山东女子学院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负责人姬彦红说,“要我说,四年都不见得够。”
在课程计划里,除了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早期教育等基础课程,管理学概论、托育机构运营与管理等也赫然在列。
姬彦红说:“我们将这一专业的培养定位于‘高层次复合型托育人才’,学生未来不仅能胜任一线的照护工作,更能走向托育相关的培训、评估、管理、研究等综合性岗位。”
此外,该专业的就业面向不仅是托育机构。“连接社区,服务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蔡云表示,学校为此开设了婴幼儿合作共育、婴幼儿养育指导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家园社协调育人、提供个性化育儿指导的能力。
为了实现理论知识与真实托育场景对接,提前适应岗位需求,高校正在积极探索路径,强化实践教学。在山东女子学院附属幼儿园,记者见到了正在托班陪伴孩子们的大一新生张佳臻。据了解,张佳臻和同学们每人每周都有半天的机会进入托班,和幼儿互动。“近距离地和小朋友接触,学习如何去和他们沟通、玩耍。”张佳臻说。
笼统地说“挺好”
已不能满足家长要求
“0到3岁对于婴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行业迫切需要这种既懂科学育儿理论,又有专业照护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进入。”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平坦言,市场对高质量专业化人才的渴求,正是高校开设相关本科专业的核心价值所在。
赛婴托育中心主任庞玫用一个真实案例来说明专业的重要性。“我们之前接收过一个2岁多的孩子,因为长期缺乏充足且高质量的语言互动环境,没能抓住关键的语言爆发期,导致语言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她补充说,类似的养育误区还有不少。
银座宝贝家托育园东城逸家店的园长毛恩翠说,当前托育教师面临挑战,“家长的素质越来越高,交流孩子情况时,笼统地说‘挺好’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托育服务的要求,还要能运用系统的专业知识,讲出‘好在哪里’。”她解释说,“比如,宝宝的营养摄入是否均衡、大动作发展处于什么阶段、情绪感知和社会性发展如何,都要说出个所以然来。”
随着行业规模化发展,人才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济南市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于志浩说:“连锁性、规模性的育儿机构越来越多,每新拓一个园区就要匹配一个成熟的园长,这方面人才确实很缺。”
于志浩进一步分析,从学校到机构,在校学生还需经历实践的磨砺和市场的检验。
“无论是进入教研岗、管理岗,还是做更深层次的婴幼儿发展研究工作,都要首先对喂养照护有感觉。了解实际场景,匹配不同气质的婴幼儿个体需求,设计的产品、课程、活动,甚至对托育机构进行评估才能更精准和科学。”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卓长立鼓励投身这个行业的大学生要在一线实践中成长。
行业留人不易
有的实习期都干不满
尽管高校与企业都在为人才培养付出努力,但托育行业仍然面临着人才留存问题。
“实习生的流失率非常高。”毛恩翠坦言,“每个孩子的具体需求千差万别,很多学生觉得这份工作跟想象中不一样,累到哭,实习期就留不住。”
于志浩所在的托育中心每年接收10到20名实习生,最终能留下的不足一半,即便留下的,可能工作一年多又走了。这种高流失率也挫伤了企业接纳实习生的热情。
“好汉子不来,赖汉子干不了。”某中心的托育师坦言,扣完五险一金后,普通托育老师的月薪普遍在3000-5000元之间。“早上七点半忙到下午五点半,工作非常辛苦、细致,责任又重,收入就是很普通的水平。”
除了经济回报,社会认同感低也是阻碍人才进入和留存的重要障碍。陈平对此感慨:“很多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宁愿去医院当护士,虽然也非常辛苦,工资待遇也不一定高,但社会地位和认可度是相对较高的。”他认为,真正把一个孩子从0岁开始带好,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贡献是巨大的,但这份工作的专业价值和社会尊严,还远未被广泛认识和承认。
卓长立建议,在人才培养上要进一步向产业融合倾斜。“学校和企业,从认识到协作,再到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卓长立用“握手、牵手、抄手”生动比喻了产教融合的理想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