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7时30分许,早高峰交通流量正处于峰值,市民刘某驾驶车辆行驶到龙泉街志远路路口时,因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与前方张某驾驶的车辆发生追尾碰撞,造成两车轻微受损,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张某第一时间开启车辆双闪灯,随后打开“交管12123”App,点击“事故视频快处”模块发起视频报警,整个操作不到1分钟便完成。
“您好,请将摄像头对准事故现场全景,再展示一下两车碰撞部位和车牌信息。”视频接通后,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轻微交通事故视频快处中心接警员的声音清晰传来,通过实时画面远程指导当事人固定证据。在接警员的引导下,张某和刘某分别出示驾驶证、行驶证,镜头扫过事故现场标线、车辆受损情况等关键信息。系统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自动提取两车车牌信息,同步核验出双方车辆的交强险投保状态,整个信息采集过程仅用2分钟。
“根据现场情况和交通法规,后车未保持安全距离,负全部责任,请双方确认。”接警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当场明确事故责任。5分钟后,刘某和张某的手机同时收到短信提醒,登录“交管12123”App后,电子版《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已自动推送至个人账户,两人确认无误后便驾车驶离现场,原本可能造成拥堵的事故现场迅速恢复畅通。
看似简单的“视频连线”,背后是一套严密的技术支撑和流程设计。记者从交管部门了解到,潍坊公安交管部门视频快处系统集成了人脸识别、车牌自动识别、保险信息联动等多项技术,当事人发起视频报警后,系统会自动定位事故地点,同步调取周边监控辅助取证,OCR技术可在3秒内完成车牌、证件信息提取,避免人工录入的误差和延迟。
为实现服务全覆盖,未下载“交管12123”App的群众,可通过拨打122报警电话,获取接警员发送的短信链接,凭手机号即可登录系统完成视频处理。
从“路面等候”到“掌上处理”,从“人工跑腿”到“科技代劳”,视频快处机制的推广,是潍坊公安交管部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科技手段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如今在潍坊,越来越多的驾驶员在遇到轻微事故时,第一反应已从“打电话等交警”变为“开App传视频”。这一细微变化的背后,是科技赋能带来的治理效能提升,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随着视频快处等便民举措的不断深化,全市交通脉络将更加畅通,群众的出行体验也将持续升级。(记者 张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