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聊城高新区顾官屯镇兴隆村的咖啡店外,三三两两的游客正手捧温热的咖啡,享受着午后田园的宁静与惬意。
“2023年,当我第一次来到兴隆村,便被周边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恰逢当地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正面向社会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我便主动报名,开起了这家咖啡店。”咖啡店负责人刘洋告诉记者,随着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建设与发展,这家“隐匿”在乡村的咖啡店顺势走红,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旅游旺季,店里忙得团团转,单日就能卖出去300多杯。”刘洋说,咖啡店的火爆激发了他继续投资的热情。而今,他还在村里经营着民宿、面包房、农家菜馆,2024年营业收入超120万元。
难以想象,这里曾是环境恶劣的沉沙池区。“关上门、闭上窗,不误晚上喝泥汤”、“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曾是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悉,始建于1958年的位山灌区,虽为聊城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宝贵的黄河水源,但“引黄必引沙”的规律使得大量泥沙在灌区上游沉积,形成了涉及聊城高新区顾官屯镇、度假区于集镇、阳谷县七级镇以及东阿县刘集镇和姜楼镇等四县(区)五个乡镇的3.5万亩沉沙池区,涉及约8.6万人。
为改善沉沙池区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聊城先后采取高地覆淤还耕、配套水利设施、推广林田间作等措施。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社会多元化投资、产业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建成60.3公里池区道路、26座大中型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彻底解决沉沙地区几十年不通公路的面貌。”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玉广介绍,截至目前,沉沙池区累计建成近3000亩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带,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黄河水域风光已然成为村庄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广招乡村振兴合伙人,在村内兴起了民宿、餐厅、蜂蜜工坊、葫芦工坊、水上乐园、青年会客厅等多元业态,积极争取建设了鲁西北印刷所纪念馆,让革命历史‘活’起来,让村内旅游‘火’起来。如今,每年来村的游客不下30万人次。”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李尚龙说。
随着沉沙池区生态持续向好,聊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旅,促进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特色种植、农家乐、民宿、采摘、户外体验项目等产业规模化、集群式发展,池区群众收益实现翻番式增长,奏响了产业富民新强音。这其中,位于东沉沙池区的顾官屯镇,充分利用位山黄河公园的自然资源以及鲁西银行鲁西北印刷所遗址的红色资源、东汉黄河故道的历史资源,沿一干渠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轴,形成“顾乡平野”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西沉沙池区的于集镇,依托良好的生态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创新了“三位一体”种养植模式(地下养金蝉、地表种植耐阴蔬菜、地上养食用菌),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发“太平·乡趣”主题林下露营基地,将原生态农耕体验、研学教育、亲子休闲、果蔬采摘等项目有机结合,为村庄带来了人气,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当前,沉沙池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进入攻坚阶段。一方面,我们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江川公司合作,积极探索使用引黄泥沙作为混凝土生产原料的路径,推动建立泥沙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行业标准,争取政策支持推广,迈开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新步子。另一方面,我们结合水源保障、生态修复、乡村振兴、防灾减灾等需求,积极推进编制《位山灌区沉沙池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分类推动以池代库、生态修复、产业振兴等6大项目实施,努力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上走在前,全力打造黄河流域下游沉沙治理新典范。”聊城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崇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