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冲刺“四季度”战鼓擂 生产一线干劲儿足-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19 12:10:41
来源:济南日报

济南:冲刺“四季度”战鼓擂 生产一线干劲儿足

字体:

  初冬的济南,冷空气来袭,气温骤降,但全市各条生产战线上却逐渐升温。迎战四季度的号角已经吹响,记者走进全市各区县,深入项目建设、企业生产、民生服务等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听战鼓声声,感受十足干劲儿。

  冲刺订单生产!

  流水线不停转 智能制造拓市场

  “即使灯黑了,流水线也不会停。”雷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近日,记者来到历城区临港经济开发区内的雷德数控生产一线,只见百米长的流水线上,机械臂在不停作业,十几个生产环节,却见不到几个人。“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黑灯工厂’技术。就是通过机械设备之间的履带连接,以及生产软件的升级,实现了生产门窗的机床之间的物理连接和数据连接,从上料到制作成门窗成品不下生产线,所用人力很少。”雷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雷德数控的这一科技创新,解决了门窗生产中工人重劳动力、生产污染、损耗率高的关键难题,使得人力成本减少60%、生产效率提升70% 、产品合格率达到100%。目前,该企业生产的门窗制造机床已经连续5年全国销量第一,今年年初还通过硬实力,拿到了首笔出口订单,实现了技术和产品双双“出海”。

  同在临港经济开发区,历城区的另一家门窗行业龙头企业——山东耀华,也在加紧订单生产,而这些订单中,有90%都要出口。这些“出海”的,缘于山东耀华的一条生产线。

  该企业2022年引进来自奥地利的李赛克4SG中空玻璃智能化生产线。所谓4SG玻璃,是一种由优质硅酸盐原材料经过高温熔化、精密加工而成的高性能平板玻璃,用一层特殊的密封胶替代了传统的铝条,像给建筑穿上了一件密封性更强的外衣。其密封寿命可质保25年,远超普通中空玻璃,在隔热保温、降噪防雾方面表现卓越。记者在山东耀华生产车间看到,玻璃窗从原片上料到成品出产不离生产线,极大地减少了因流水线间隔中间人工抬、搬操作可能带来的划伤及破裂,让玻璃生产效率更高、密封性更好。就是因为这条生产线,山东耀华生产的玻璃直接对标了世界很多国家的生产要求,实现了从低端小作坊到高端大市场的逆袭。目前,山东耀华玻璃的出口率占销售总量的70%,玻璃出口世界80多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00个货柜的玻璃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这些玻璃不仅应用于全球各地的许多著名建筑,打开了玻璃销售的市场,也拓展了外循环之路。

  目前山东耀华年产值近4亿元,连续12年跻身“中国加工玻璃30强”,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破局转型之路,彰显了民营企业的活力。“我们已经有了首个全国第四代住宅应用场景的落地实践。”山东耀华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年底冲刺订单的生产流水线上,山东耀华正探索更多元的应用市场。

济南:冲刺“四季度”战鼓擂 生产一线干劲儿足

  山东耀华生产一线流水线不停转。

  冲刺竣工验收!

  示范园将落成 创新创业开新局

  初冬时节,走进钢城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示范园正加紧建设,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只见园区里标准化厂房错落有致,工人们紧锣密鼓地进行内部装修与配套设施施工,全力冲刺竣工验收节点。

  据悉,钢城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示范园占地7万平方米,自今年6月开工以来,仅用不到半年时间,所有厂房主体结构已全面竣工,1号、2号、3号、7号、8号车间的地面工程已验收完毕,4座配套办公楼也已完成主体封顶,进入内部装修阶段。

  为突破传统施工瓶颈,项目团队引入先进的激光找平仪,实现地面施工自动化、智能化,“过去10名工人干10天的活儿,现在四五个人两天就能高质量完成。”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项目建设的“加速度”,离不开钢城经济开发区强有力的“软支撑”。钢城经济开发区将创新创业示范园项目列为年度重点攻坚工程,成立项目服务专班,推行“一对一”全程代办、跟踪服务机制,真正实现了“项目吹哨,部门报到”。“我们在手续办理上‘减环节、压时限、提效率’,在要素保障上‘强统筹、优配置、保供应’,在施工协调中‘解难题、通堵点、畅循环’。”钢城经济开发区建设服务部副部长胥明表示。

  创新创业示范园并非简单的厂房集聚,而是创新创业的沃土。园区采用单层高标准车间与多层配套建筑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规划建设集生产制造、研发创新、商务办公、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平台。园区建成后,将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通过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孵化+加速+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培育服务,助力企业降低创业成本、缩短成长周期,推动钢城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特色鲜明、链条完整、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

济南:冲刺“四季度”战鼓擂 生产一线干劲儿足

钢城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示范园正在加紧建设。

  冲刺项目投产!

  智能生产线“上线” 炭素产业新跨越

  “这个项目总投资5.4亿元,去年10月开工以来,在市县两级的协同保障下,多个工作面一起施工,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进度可以说是一天也没耽搁,在今年8月按计划如期正式投产,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10个月时间。”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平阴县孔村镇炭素产业园的济南万瑞炭素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负极材料用箱板智能生产线项目探访,公司副总经理王玉强告诉记者。

  实施年产35万吨负极材料用箱板智能生产线项目,这是孔村炭素向新能源赛道延伸的战略支点。

  项目可年产负极材料前驱体及箱板,直供锂离子动力电池头部制造商,年新增营业收入23亿元、利税2.2亿元。不仅如此,该项目与老厂区负极材料前驱体项目形成联动,标志着孔村炭素正式打通“预焙阳极+锂电负极”全产业链,完成“从正到负”的关键跨越。

  王玉强介绍,相较于传统预焙阳极生产线,该项目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通过自动装炉、自动出炉、机器人清块技术,实现炭块全程不落地生产,用工成本降低30%;二是技术装备自主创新,采用万瑞炭素自研新型炉型,达成造粒工艺循环利用,资源利用率提升15%;三是环保效能行业领先,对标A级排放标准配置环保设备,自主研发的行业首创RTO炉,每吨产品天然气消耗量减少10-15立方米,年减碳量超8000吨。

  从“全国炭素第一镇”的产业根基,到“全产业链布局”的全新格局,目前,孔村炭素产业已形成260万吨年产能规模,产值超百亿元,商用炭素产能占全国总量四分之一,出口量达55万吨、占全国出口份额三分之一,产品远销美国、德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炭素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年产35万吨负极材料用箱板智能生产线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10个月时间,体现了一贯的“孔村速度”。

  四季度是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的冲刺期,也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攻坚期。进入四季度,孔村镇多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热度不减,全力推进工程进度,确保如期完成年度建设目标。在火热的项目建设背后,孔村镇党委政府上下同心,牢固树立“赶、抢、拼”意识,成立重点项目工作专班,实行“一企一策”,完善项目帮办代办机制,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工作人员深入项目一线实地调研、现场督办,倒排工期,以积极作为与有力保障为项目交出年度合格答卷不懈努力。

济南:冲刺“四季度”战鼓擂 生产一线干劲儿足

平阴县孔村镇炭素产业园智能生产线。

  冲刺深化改革!

  政务服务升级 营商环境筑高地

  日前,《全国高新区营商环境典型案例(2025)》发布,全国共有50个典型案例上榜。其中,济南高新区凭借《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打造营商环境创新高地》案例成功入选,标志着济南高新区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获得了国家级权威机构的认可。

  政务服务的维度需根据区域发展进程进行动态调整,实现同频共振。随着40项高频政务服务的下沉与“远程视频窗口”的铺开,济南高新东区政务服务正在全面升级。

  在孙村街道,审批服务部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联合开展服务,将企业登记、食品经营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等40项高频证照办理事项下沉到孙村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这项改革自9月底启动,截至11月10日,已累计办理个体相关业务240余件、企业相关业务办理350余件。

  为方便社区居民办理业务,高新东区的彩虹湖社区、云海社区等8个社区成功接入“远程视频”服务,至此,高新区率先在全市构建“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联动“云大厅远程视频窗口”帮办平台。截至目前,高新东区的街道、园区“远程视频”窗口已实现92项业务的“远程办”;8个东区城市社区政务服务站实现30项街道服务事项的“远程办”直达。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办理医保、社保、就业等民生领域的高频事项,这项改革显著提升老年群众、残障人士的获得感。高新东区孙村街道四级“线上帮办平台”试运行以来,已高效受理并办结业务128件,满意度100%。

  高新东区还部署了12台综合自助服务终端,集成商事登记、人社医保、水电气暖、公安户政、公积金、不动产等多领域上百件高频事项的查询、打印及办理业务。自助服务终端“免排队,立等可办”,成为政务服务中心的有益补充。在济南高新区,利用率最高的自助终端年办理业务近6000件。

济南:冲刺“四季度”战鼓擂 生产一线干劲儿足

孙村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冲刺民生实事!

  婚姻登记跨省通办 幸福爱情来敲门

  “我们提前两天在网上预约,今天只需带着身份证就领到了结婚证,很方便、很顺利、很激动!”11月11日上午,在历下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刚刚领到结婚证的刘先生和王女士沉浸在幸福中。“我是河北邯郸人,在济南工作。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不用专门请假回老家领结婚证了。”王女士说,历下区婚姻登记处的环境和服务都让他们感到惊喜。

济南:冲刺“四季度”战鼓擂 生产一线干劲儿足

历下区民政局有效解决群众婚姻登记“多地跑”难题。

  2021年4月,国务院批准山东成为首批5个结(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省市之一。当年6月1日试点启动当天,历下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发出了全国首张跨省办理的结婚证。这一创新模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全国首张”跨省通办的结婚证,让历下婚姻登记处成为全国婚姻登记改革的一个缩影。在今年11月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该案例被作为全省民政领域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亮点发布。

  历下区把“人生大事”作为今年的民生实事之一,该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持续强化服务、优化流程、创新模式,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群众婚姻登记“多地跑”难题。

  针对“520”“521”等婚姻登记高峰,历下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提前预判,制定专项预案,开通“线上+线下”双预约渠道并广泛宣传告知。同时,采取增派志愿力量、延长服务时间等措施,确保高峰时段服务供给充足、流程运转高效,全力保障当日申请当事人均能顺利办结。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自2025年1月1日至11月10日,历下区结婚登记共7700余对,其中跨区域登记5398对,占结婚总登记量约69%,登记量位居全市首位,群众满意度持续领跑。

  不仅服务高效,历下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更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成为新人们的“网红打卡点”。外景有连椅、扶梯、石楼梯,内景有巨幅结婚证打卡拍照点和中式西式两个精心布置的宣誓大厅,这里因容易“出片”,吸引了很多新人专程来这里领证。

  从全国首张跨省结婚证,到占比近七成的跨区域登记量;从“多地跑”到“一次办好”,历下区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诠释了民政服务的温度与效率,更让婚姻登记服务真正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李小梦 冯经伟 毕研敏 韩霄鹏 邵明红)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