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的青岛鳌山湾,一块块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为海岸线镶嵌了“蓝色铠甲”;不远处的造船基地内,一艘艘巨轮整装待发。在这片1990平方公里海域、长达196公里的海岸线上,科技与产业正共同绘制一幅向海图强的生动图景。
清晨,当初升的阳光洒向海面,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已悄然运转。作为我国首个开放海域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这里自今年5月底并网发电以来,累计发电量已突破908.52万度,足以满足约1万户家庭整个夏季用电,相当于减排9400吨二氧化碳。更令人称道的,是项目创新的“渔光互补”模式——光伏板下,鱼儿在适宜的光照环境中自在游弋,实现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生态共赢。
这份生机勃勃的海上画卷,正是即墨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作为青岛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即墨区紧扣“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27个市级海洋重点项目为引擎,推动新兴产业崛起、传统产业焕新、未来产业蓄势。“十四五”期间,即墨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蓝色成绩单”:2024年,全区海洋生产总值飙升至635亿元,增速达7.4%。
沿着女岛片区的疏港公路向南,海洋产业集群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以女岛港为核心,招商工业青岛船厂、青岛宝鉴等重点项目沿海岸线分布,形成从装备研发到生产制造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
在智慧化转型方面,招商工业青岛船厂的重组焕新成为生动缩影。5月24日,82000DWT系列散货船首制船“SEA LYRA”驶向深蓝,标志着这座老船厂按下“智慧升级键”,未来将聚焦三大主力船型,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海洋服务领域同样智慧涌动。“灵龙”系统成为渔民“24小时在线助手”,能实时监测气象与渔船位置、自动发送避险通知,“把大海装进手机App”。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即墨智造”正在改写海洋经济的传统叙事:森科特首创国内网衣清洗机器人,海舟科技推出新一代波浪滑翔机。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海之林公司生产的医药级海藻酸盐成功获得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
创新的背后,离不开即墨区“i企”海洋会客厅服务品牌的支撑。通过涉海企业奖补、现代海洋英才扶持等政策,近年来累计帮助10位海洋人才、26家涉海单位获得奖补资金约6000万元,为海洋产业智慧化发展筑起坚实后盾。如今,这里已成为高端要素的集聚地:28个“国字号”科研平台、25所高等院校在蓝谷扎根,1.2万余名高层次人才在此安家落户,形成“科研机构+高校+人才”的创新集群。
面向“十五五”,即墨区已锚定新目标:2027年海洋生产总值达778亿元,建成更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显著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这片蓝色土地,正以开放与创新为帆,在经略海洋的征程上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