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岚山:民生答卷里看“幸福感”-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1/19 09:06:21
来源:日照市岚山区委宣传部

日照岚山:民生答卷里看“幸福感”

字体:

  一个地区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在日照市岚山区,幸福感来自家门口教育的扩优提质,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来自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群众健康筑起坚实屏障;来自社会救助的精准兜底,让城市的温暖触手可及;来自养老服务的暖心升级,托起老人的安心晚年……

  五年来,岚山区聚焦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用一项项惠民暖心举措,回应着每个家庭的“小期盼”,实现着老老少少的“新期待”。这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账单,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让岚山人的幸福感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扎实。

  办好家门口的教育 让“有学上”变“上好学”

  在岚山头街道中心幼儿园托班的教室里,轻快的儿歌伴着稚嫩的笑声,孩子们跟着老师跳手指舞、学习摆放板凳,曾经需要喂饭的“小小孩”,如今已成能自主生活的“小大人”。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岚山区在托幼一体化领域的先行探索——2023年,全区首个公办幼儿园托班在岚山头街道中心幼儿园成立,拉开了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序幕。

  近年来,岚山区持续推动学前教育向低龄化延伸,鼓励各类幼儿园在满足3-6岁儿童入园基础上,利用富余资源开展托育服务,逐步构建起“实惠、专业、方便”的托育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已累计提供托位2200个,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覆盖所有镇街。2024年,岚山区成功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义务教育阶段,岚山区扎实落实“双减”政策,实现义务教育学校集中配餐、课后服务全覆盖,让教育温度渗透到每一堂课、每一次课后活动中。

  在优质均衡发展理念引领下,30所办学特色学校脱颖而出,24所义务教育学校结成14个发展共同体,岚山一中教育联盟发力推动中高考成绩跻身全市第一方阵,实现历史性突破。

  五年间,全区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10所、义务教育学校3所、高中学校2所,有效破解了“大班额”难题,孩子们拥有了更宽敞、更现代化的学习环境,幸福成长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基层医疗提质增效 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

  走进高兴镇南草坡村卫生室,干净整洁的就医环境让人倍感舒心。门诊室、中医阁、药房、治疗室等功能区划分清晰、设置齐全。中医阁内,中频治疗仪、烤灯、艾灸、火罐等设备整齐摆放,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专业、便捷的中医理疗服务。

  “有时候肩、颈椎不舒服,随时可以来调理,特别方便,家门口有这样的卫生室,对我们来说真是件大好事,效果也很不错。”高兴镇南草坡村村民安妮满意地说。

  在岚山,如此便捷的就医体验正逐渐成为常态。近年来,岚山区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好看病、看好病”从愿景变为现实。

  目前,全区已打造名医工作室和专科联盟20余个,改造提升村卫生室178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7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

  从村卫生室的中医理疗,到卫生院的外科手术;从家门口的“一站式”管理,到社区延伸点的便捷服务——岚山正一步步织密织牢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网,让健康福祉切实渗透到城乡的每个角落,惠及每一位群众。

  社会救助创新 让“无碍”更“有爱”

  “以前带家人去医院评残要折腾大半天,现在专家直接上门,真是帮了大忙。”岚山区高兴镇安家湖村村民张女士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连连表达感激。

  这温暖的一幕,源于岚山区残联组织的残疾评定“上门办”服务——针对卧床及行动不便群众,服务队主动入户完成残疾评定与证件办理,将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这样的便捷,得益于岚山区2022年上线的“阳光助残一件事”服务平台。该平台打通民政、公安、卫生健康、教育等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将残疾人证办理、儿童康复、辅助器具、励志助学、残疾人就业帮扶等12项业务事项和21项惠残政策整合为“阳光助残一件事”,并集成到手机端,实现“线上申请—入户评残—证件邮寄”全流程办理。

  同时,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在全区医疗康复机构、社区服务大厅和421个村(社区)设立代办服务站点,并组建“区残联—镇残联—村残协”三级服务队伍,通过“阳光助残一件事”应用场景,数据赋能,科技助残,打通了服务残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起普惠共享、精准高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编入国办政务办“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案例汇编,全国推广。

  托起幸福晚年 让“养老”变“享老”

  九九重阳佳节,虎山镇锦悦社区里暖意融融: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一起和面、包饺子,为老人送上热气腾腾的“团圆饭”;健康区内,医护人员细致测量血压、血糖,耐心解答健康疑问,老人们的笑容里,满是晚年生活的幸福。

  这一幕,正是岚山区精心打造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的生动缩影,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全区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驿站中已成为日常。

  “十四五”期间,岚山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约10.46万人,占总人口的24.2%。面对养老服务这一民生“必答题”,2021年,岚山区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工程,通过政府主导、镇街主责、村居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构建起区、镇、村、家四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区级层面,分类建设了区级社会福利中心、失智老年人照护中心和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各1处,总床位500余张;乡镇街道层面,依托既有乡镇敬老院和新建面积较大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为镇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一镇街一中心”;村居社区层面,规划建设了具备助餐、助浴、理发等基本服务功能且覆盖全区的374处村居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实施适老化改造400户;依托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设家庭照护床位980张。

  除了硬件保障,岚山区还依托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理发、义诊、文艺汇演等志愿服务,让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更“老有所乐”。岚山区成功入选“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区”。

 精绣城市画卷 “宜居”又“宜业”

  晨曦初露,在安东卫街道轿顶山社区晨练的王先生习惯性地拿出手机,将眼前的美景定格。“现在随手拍张风景照发朋友圈,点赞率都很高。”

  这不仅是他的个人感受,也是越来越多岚山群众的共同心声——如今的岚山,天蓝、水清、地净,抬眼望去,满目皆景。

  变化,源于近年来岚山区以“绣花功夫”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岚山新建全龄体育公园,对西护城河实施生态补水,打造出5公里长的景观绿廊,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创建“无废细胞”7处,一个个生态愿景正逐步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成效,写在数据里,也映在蓝天中。据统计,今年1-10月份,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83,优良天数比例83.2%,同比增加2.9个百分点。

  民生福祉的版图还在不断扩大:岚山区7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温暖千家万户;长冶河污水处理厂建成启用守护水环境安全;9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惠及群众900余户;着力打通“城市主动脉”,构建外快内畅的交通路网体系,一条条平安路、致富路、连心路、振兴路铺到了家门口……

  从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到民生保障的不断完善,从城市功能的逐步升级到生活品质的稳步提升,岚山区正以不懈的努力,描绘着一幅“宜居、宜业、和美”的城市新画卷。这幅画卷里,有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有安居乐业的民生之乐,更有岚山儿女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相云)

【纠错】 【责任编辑:贾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