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济南高新区临港街道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聚焦“设施、服务、宣传”三大关键环节,探索出一套接地气、见实效的垃圾分类治理模式,让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乡肌理,成为居民生活新风尚。
设施升级:打造便捷分类“新阵地”
街道以“撤桶并点+设施改造”夯实分类基础。有序推进“撤桶并点”,结合村居布局与居民投放习惯,撤销零散垃圾桶,整合设置集中规范的“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收集房”,既减少垃圾散落污染,又便于集中管理。同时推进设施升级,昔日“脏乱差”的投放点变身标准化驿站,根据不同点位需求配备洗手池,解决居民投放垃圾后脏手的问题;针对厨余垃圾,设置专用密闭收集箱并实行定时清运,有效减少异味;合理划分各类垃圾投放区域,搭配清晰指引标识,方便居民快速识别分类。


精准服务:激活分类参与“新动能”
“分类好不好,服务是关键。”临港街道组建由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环卫人员等构成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投放高峰时段值守点位,手把手指导居民分类。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者等特殊群体,推出“上门收运”服务,辖区保洁人员一日两次上门收运垃圾,用贴心服务消除分类障碍。此外,建立“居民意见反馈群”,实时收集建议,及时调整清运时间、补充分类工具,形成“收集—反馈—改进”闭环机制。精准化、人性化服务推动居民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分类准确率稳步提升。


加强宣传:营造全民参与“新氛围”
为让分类理念深入人心,街道创新宣传方式开展多样活动。线上依托微信群常态化推送分类知识和典型案例,以鲜活内容增强居民认知;线下策划“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分类实践活动”“垃圾分类进校园”等特色活动,通过互动体验激发参与热情。同时在村(社区)宣传栏、广场等重点区域张贴海报、悬挂横幅,将分类要点转化为直观图文融入生活场景。“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立体化宣传,让垃圾分类成为共识,形成“人人讲分类、家家比文明”的浓厚氛围。


如今的临港,垃圾分类已从一项工作任务,转变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自觉。下一步,临港街道将继续深化垃圾分类治理成果,不断探索创新,为居民创造一个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