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山东省第五届优秀群众舞蹈(村舞)展演的舞台上,由阳信县洋湖乡创编的国家级非遗“鼓子秧歌”《幸福像花儿》赢得了满堂喝彩。这支充满乡土气息与时代活力的舞蹈,不仅是非遗技艺的精彩展示,更是阳信县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阳信县深入探索“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模式,构建起“文联主导、多元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让文艺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开花,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聚力“强基工程”,筑就乡村文艺人才高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阳信县将文艺人才作为赋能乡村的第一资源,系统推进队伍建设。一项创新的“文艺书记”机制在23个村(社区)落地生根,这些派驻的文艺骨干有效促进了文艺工作与基层治理的互促共融,相关经验更在全国性会议上获得肯定。
同时,县文联组织美协、作协、摄协等专业协会与15个村(社区)开展结对共建,推动市级资源下沉,滨州市摄影家协会为刘古良村挂牌“摄影艺术乡村”。此外,县里组建的“艺术乡建指导团”培育了180余名基层文艺骨干,由此带动成立了150支群众文艺团体,吸纳老中青队员8200余人,形成了“骨干带队伍、队伍带群众”的生动局面,使文艺活动真正从专业舞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坚持“群众主角”,打造永不落幕的百姓舞台
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阳信县推动文化服务从“送文化”向“种文化”“创文化”升级。在线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广场等场所被充分利用,围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年均开展各类文艺惠民活动280余场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信城街道等地创新采用“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模式,实行“每月一场、社区轮值”机制,已成功举办22场“政府搭台 群众唱戏”广场文化活动,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占比高达60%,真正实现了“舞台搭在百姓家门口”。在线上,“阳信融媒”等平台则通过直播、线上展览等形式,打造了覆盖数十万人次的“云端”文艺空间,让文艺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突出“文艺铸魂”,深挖乡土创作时代内涵
围绕红色文化、民俗风情及乡村振兴等主题,阳信县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采风,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深挖本地流坡坞阻击战等红色资源创排的东路梆子小戏《除夕夜》《军号嘹亮》,先后入选省级优秀新创作品和全国稀有剧种展演。
聚焦乡风文明,创排的《谁迷糊》《婆媳犟嘴》等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助力基层治理,多部荣获省级奖项。廉政题材历史剧《荐官记》获评省级优秀廉洁剧目。而像小戏《外甥找舅》、村歌《乡情》以及此次广受好评的村舞《幸福像花儿》等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原创作品,持续释放着文艺赋美乡村的实践效能。

据悉,阳信县将持续深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主体、打造品牌,推动文艺工作更深入地融入乡村、服务群众,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更为强劲的艺术活力。(周霄航 劳建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