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三年蓄势铸链,产业协同激活强镇新引擎-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1/23 17:24:31
来源:大众网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三年蓄势铸链,产业协同激活强镇新引擎

字体:

  初冬的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巨型风机叶片划破长空,种禽基地内雏声清脆,电商直播间里土特产飞往全国。昔日以农业为基的乡镇,正以一场围绕“链”的深刻变革,重塑其经济版图。

  过去三年,东莞镇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逆势而上,交出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单:截至今年10月,招商引资额达8.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42亿元,技术改造投资3.74亿元,进出口额3923万元,社会零售额7597万元……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五项关键经济指标较三年前增幅均超50%,其中招商引资额增长145.73%,社会零售额增长130.13%。更可喜的是,一条条清晰的产业链正加速形成,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招商,经济发展从“引企业”到“补链条”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三年来,招商引资始终是东莞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东莞镇将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顶格推进,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创新“一个部门全程对接”的服务模式。

  “我们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围绕既有产业基础‘按图索骥’。”东莞镇党委书记张安提在回顾招商历程时介绍,招商专班足迹遍布广州、深圳等20余个城市,聚焦新型建材、新能源等领域精准考察。同时,巧妙打好“乡情牌”,利用春节、国庆等契机举办了6次“在外人才恳谈会”,成功吸引了一批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正是这种主动与真诚,让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在绿色能源领域,引进三一风电、中船金马两大风电项目,总投资超19亿元,带动了从设备制造到运营维护的产业链雏形形成。在农业领域,引入山东种业集团建设鲁东南最大种禽繁育基地,并以此为核心,成功吸引安徽强英鸭业集团合作,共同打造从种禽、养殖到加工的现代化禽业产业链。

  一位刚签约落户的企业家梁文国感慨:“东莞镇的干部不仅有专业素养,更有服务热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产业育新,从“单点突进”到“集群发展”

  面对传统产业结构单一的短板,东莞镇没有“等靠要”,而是以“双轮驱动”战略破局,一手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一手培育新兴产业“新树扎深根”,推动产业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分散走向集群。

  传统产业在“链”上升级。莒县中联水泥和山东彼那尼荣安水泥是典型代表,两家企业先后投入超5亿元巨资实施绿色智慧工厂、超低排放等技术改造,中联水泥更是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该年产130万吨水泥粉磨项目即将投产,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

  “通过技术改造,我们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更赢得了绿色发展的‘金名片’。”中联水泥负责人马建军表示。

  新兴产业在“链”上崛起。东莞镇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绿色能源产业链,三一风电项目已并网发电,中船金马项目加快推进,抢占绿色能源新赛道。围绕农业产业链,招引“千亩烟薯”基地、山东种业集团种禽繁育基地等项目,党委领办联合社,发展羊肚菌、赤松茸等高端品种,并种植黄桃、油杏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高端菌类+特色林果”的种植产业链,带动村民通过“土地+劳务+分红”多元增收。

  “咱这笨鸡蛋,以前愁销路,现在‘支书带货’直播间里成了抢手货!”杨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杨安荣笑着说。

  杨家河村开设了全市首家“支书带货”直播间,截至目前,已累计直播720余场,实现集体增收28万元,探索出一条强村富民的“云端”新路,打通了从田地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服务焕新,从“解难题”到“优生态”

  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东莞镇深谙此道,以营商“软服务”助力经济“硬发展”,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

  东莞镇率先出台了《科级以上干部包联企业包靠项目的实施方案》,建立“一项目一专班一专员”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从落地到投产的全周期服务。从为中联水泥清理矿区树木、腾空土地,到为山东蓝迪照明新建厂区道路、减免租赁费;从打通搁置6年的赵龙路,到统筹县级土地指标破解中金矿业扩建难题……一桩桩、一件件,都办在了企业的心坎上。

  三年来,东莞镇累计为企业清理矿区土地700余亩,统筹土地指标支持关键企业,投入资金用于为企业新建厂区道路。

  “镇政府不仅解决用地难题,还通过减免费用支持我们新上生产线。”蓝迪照明公司负责人马亚敏表示。

  此外,东莞镇还以“刘勰故里 厚德东莞”的文化内核滋养营商环境,通过举办一系列精神文明实践活动,营造了干部敢为、百姓安居、政商亲清的社会氛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软实力。

  以工代赈,从“稳就业”到“育工匠”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东莞镇始终不忘民生之本。面对去年外资企业撤资裁员引发的区域性失业矛盾,东莞镇党委、政府敏锐抓住国家“以工代赈”政策机遇,成功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在项目实施中,东莞镇创新提出并坚持“六要六不要”准则,通过“村民自建”模式,项目发放劳务报酬210.6万元,直接惠及162名劳动者,并为他们提供了技能培训,设置了公益性岗位。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失业风险,更为产业链发展储备了熟练工人。

  一位在道路硬化工程中重新就业的原水泥厂工人曾庆明激动地说:“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新工作,还学到了新技能,心里踏实多了!”这不仅有效化解了失业风险,更探索出了一条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民生实效、推动乡村长效振兴的有效路径。

  三年蝶变,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东莞镇以“项目突破”为抓手,以“亲清服务”为保障,以“链”为笔,绘就了产业兴镇的新画卷,更是蹚出了一条从“单一企业到产业集群、从传统制造到绿色智造”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陈梦飞 徐延斌)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