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多维度发力,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24 11:24:33
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多维度发力,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字体:

  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自然禀赋优越,海洋科创资源富集,海洋产业基础良好,海港枢纽地位突出,在全国、全省海洋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近年来,青岛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充分发挥海洋特色优势,建立“市委海洋委+市委海洋办+市海洋发展局”工作体系,出台《青岛市2035海洋发展远景规划》《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形成更加完善的海洋工作推进体系,持续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海洋产业是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支撑。青岛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体系完整、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海洋产业格局。提质升级优势产业,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国信1号2-2”相继交付运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21处,约占全国1/8。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海葵一号”“海油观澜号”等海工重器交付运营,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海洋多糖类药物BG136启动临床二期试验,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一期首批并网发电;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瀚海星云”大模型、“问海”预报大模型发布,海洋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启动……随着一系列创新措施的实施,青岛现代海洋产业正在加速“集群成势”。同时,从体制机制入手,推动青岛国信集团整合内部海洋板块相关企业和资产,组建成立青岛海洋发展集团,发挥辐射带动和投资引领作用,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青岛海洋科研资源集聚,创新优势突出,拥有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国字号”高校院所,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占全国的40%,驻青岛涉海院士约占全国的30%。青岛积极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深海三大国家平台”、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成立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已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795家、涉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家、涉海独角兽企业7家。围绕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海创计划2.0”,推动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运作、市场化运营,做强做大海洋科技大市场,创新成立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青岛),共同搭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桥梁。

  港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支撑。青岛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目标,推动港口智慧绿色转型,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努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青岛港外贸航线累计达233条,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2024年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7.1亿吨、3087万标箱,稳居全球第4位、第5位。同时,青岛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将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列入城市发展战略,成立工作专班,出台《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在港口、航运、金融、司法、仲裁等方面统筹发力,加快航运、贸易、金融等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做大做强航运交易、金融保险、大宗商品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泰和泰律师事务所、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相继引入,全球知名的专业船舶检验和认证机构希腊菲尼克斯船级社亚洲总部落户青岛自贸片区,国内首个总部级海洋保险专营机构中国人保海洋保险中心在青成立,首艘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到访青岛……经过奋力攻坚,青岛国际枢纽海港能级不断提升、航运要素发展资源加速集聚,青岛港正向贸易港、金融港、服务港转型升级。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中,青岛位列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第13位,相比去年上升了2位,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面向未来,青岛将聚焦海洋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激活力,拓展海洋产业“新赛道”,激发海洋创新“新活力”,培育海洋发展“新模式”,奋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