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从473.65亿元攀升至621.26亿元,经营主体五年激增近6万家……“十四五”征程上,滨州市滨城区以“走在前”的奋进之姿,在黄河畔写下转型突破的生动注脚,一座现代化强区的骨架日益坚实,气象万千。
产业聚变,锻造高质量发展“硬核”引擎 。产业与城市,相互塑造,彼此成就。滨城区深谙此道,以集群崛起引领产业能级跃升。新能源新材料、家纺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产业率先突破百亿级规模,与医药健康、高端装备等新兴集群齐头并进,共同构筑起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更令人瞩目的是,固体烧碱、莱赛尔面料、赤藓糖醇等11项产品的产量或市场份额位居全国乃至全球首位,彰显了“滨城智造”的硬核实力。
企业是产业的细胞,滨城区着力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2021至2024年间,成功认定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12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形成了梯度成长、层次分明的企业矩阵。同时,绿色制造蔚然成风,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工厂2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家,工业低碳转型路径清晰可见。
破解“有城无园”的产业发展瓶颈,是滨城区多年的夙愿。2025年1月,规划面积近15平方公里的滨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彻底终结了主城区缺乏高水平产业载体的历史,成为项目集聚的“强磁场”。魏桥智能装备、安琪酵母、三元生物等17个重大项目、超230亿元投资在此扎根,为未来发展蓄积了强大势能。
高铁赋能,重构区域经济新版图。高铁,承载着滨城区突破地理区位、重塑经济版图的雄心。随着济滨高铁与津潍高铁在此交汇,滨城区一举融入联通京津冀、长三角的“高速经济圈”,“30分钟到济南、1.5小时达北京、4小时通上海”的时空格局正在形成。
以此为契机,一座站城融合的高铁新城在东北部拔节生长。作为核心的滨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初具雏形,其8台18线的宏大站场规模,预示着2026年投用后“想走就能走,出门即出发”的便捷未来。围绕枢纽,中央商务区、科技创新区、生态居住区等功能板块加速规划建设,黄河十九路等8条配套路网建设全速推进。财金大厦、新能源大厦、站前广场等项目的实施,正推动枢纽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引领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华丽转身。
城市焕新,勾勒蓝绿交织宜居画卷。发展的落脚点是人民福祉。滨城区大力实施“增彩添绿”工程,总投资约4.3亿元,新改建玉龙湖公园、北海南码头体育公园等各类公园20处,新增绿道23公里,提升绿地约70万平方米。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市民生活的常态。对标先进水域景观,高标准建成的玉龙湖公园、串联北海资源的体育公园以及贯穿城区的滨水景观带,共同编织起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
安居才能乐业。2023年,滨城区启动了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行动,126个项目同步实施。累计交付安置房15735套,圆满完成在册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新建盛华路等道路21条,新增里程16.2公里,构建起“内联外畅”的交通脉络。同时,秦台河综合改造工程清淤13万方,新建及清淤管网678公里,彻底疏通城市“毛细血管”,提升了内涝防治能力。
民生升温,标注美好生活幸福刻度。“十四五”期间,滨城区持续将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累计投入超150亿元,用心用情用力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教育是民生之基。滨城区紧抓“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机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1所、中小学4所,新增学位1.8万余个,有效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
就业是民生之本。城镇新增就业3.17万人,稳就业指标领跑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6亿元,精准破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题,激发了社会创业活力。
医疗是民生之需。全区推行“一院一特色”精准服务,着力打造中医、康复、口腔等基层特色专科,建成省级中医特色卫生院1处、市级旗舰中医馆3处,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元化、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大幅提升47%,基础养老金标准稳步提高,惠及6.7万名城乡居民,托底保障更加有力。
乡村面貌蝶变升级。高起点布局乡村振兴,纵深推进“金镰刀・共富”工程,高标准打造杨柳雪镇省级样板示范区等“五大片区”,构建起“南北呼应、红绿相映”的发展格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6万余元,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0余公里,“四好农村路”畅通了乡村振兴的脉络。(郭文艺 张永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