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湾南岸的无棣县,昔日的盐碱滩涂正因多维发力而产生深刻的绿色变革,涌现出一个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案例。
通过创新推行“渔光互补”模式,无棣县曾经难以利用的土地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深蓝色光伏板下,南美白对虾欢腾跳跃,实现了“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双重效益。作为山东省能源转型试点县,无棣县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不仅破解了盐碱地开发难题,更使得全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99.17万千瓦,占总装机规模的一半以上,重塑了产业基因。

这一创新仅是无棣县深耕蓝色经济的缩影。在产业链上游,海晟源水产项目投资10亿元打造鲁北最大对虾繁育基地,通过智能化、标准化的全链布局,有效缓解了苗种供需瓶颈。项目一期已实现年培育虾苗100亿尾、年产对虾450万斤的规模,二期建设正稳步推进,预计将进一步提升产能与税收贡献,成为带动区域养殖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科技赋能更体现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无棣海忠软管作为国内首家海洋软管制造商,凭借46项专利技术,产品出口多国。2025年启动的深海动态大口径软管项目,将作业水深从150米延伸至2000米,并成功入选省级首台套技术装备,为我国深海油气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无棣津滨船舶重工紧抓小清河复航机遇,积极拓展国内外船舶订单,公司凭借40万吨年船舶修造能力,实现2025年在建订单船舶5艘,预计实现产值3000万元,助力鲁北船舶制造业崛起。正海贝类繁育中心聚焦种业创新,通过联合科研机构突破近江牡蛎等土著贝类人工育苗技术,每年向海洋牧场供应优质苗种30亿粒,并打造出“滨州金蚝”等地理标志产品,构建了从苗种繁育到休闲渔业的完整产业链。

深耕半滑舌鳎养殖二十余年的海城生态集团,则通过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技术,实现耗水量仅为传统模式的1/20,形成从种质研发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格局,年育苗种2500万尾,成为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

从盐碱荒滩到绿色崛起,无棣县以创新实践书写了一部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现代化发展篇章,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共进,更以系统思维探索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可持续路径,为北方盐碱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振兴方案,彰显了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