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块块黑黝黝的石墨,经过精密提纯,纯度跃升至99.9%以上时,它便成为生产新能源电池的重要材料。11月20日,在山东合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项目现场,一个个巨大的钢板仓静静伫立,30万吨石墨原料等待被“点石成金”。这是聊城以“链式思维”擘画制造业强市蓝图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聊城以破竹之势,将“产业链链长制”作为核心抓手,聚焦制造业强市三年攻坚行动,用一条条清晰有力的产业链条,串联起分散的产业明珠,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一江春水”。一场以“链”布局、聚“链”成势的产业变革,在鲁西大地澎湃涌动。
产业链的韧性,决定着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生命力。聊城深谙此道,瞄准产业链的断点、堵点,精准发力。
山东合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刁维奇指着已全部安装完毕的36个钢板仓介绍,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预处理工艺,不仅彻底解决了行业“杂质多、品质不稳定”的痛点,还大大降低了能耗、提升了原料利用率,为新能源电池负极配套领域提供高性能基础材料。这关键一环的补强,为聊城新能源产业链装上了强劲的“心脏”。
围绕链主企业,聊城在细分领域筛选骨干企业重点扶持,鼓励其向技术高端和价值链顶端攀登。鲁西化工己内酰胺、中通客车新能源升级等一批标志性龙头项目的建成投产,正是“链主”引领、链条协同结出的硕果。阳谷化工新材料等3个集群成功跻身“国家队”,标志着聊城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已具备全国竞争力。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强链补链是锻长板、固根基,那么数字经济的融合赋能就是为产业链插上腾飞的翅膀。
11月15日,在阳谷县数字经济产业园阳昇鲁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客服中心,键盘敲击声与通话声此起彼伏,500人的团队24小时不间断处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单车出行订单调度数据。该公司自主研发的AI客服系统,将响应效率提升了40%,生动诠释了“数字赋能”的乘数效应。“公司正聚焦互联网、金融、运营商三大领域,构建全链条服务矩阵,打造辐射全国的服务网络。”企业负责人王雷城描绘了一幅更宏大的蓝图。
聊城用活“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平台经济”模式,已培育6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330家“晨星工厂”。它们如同繁星点点,在聊城的产业天穹中熠熠生辉,共同汇聚成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的璀璨星河。
产业“森林”的繁茂,离不开阳光雨露与沃土。聊城创新的“总链长统筹+专班推进”工作格局,以及专业的“三专”模式,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制度保障。
“一链一院”实现12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每条产业链都有了“最强大脑”和“贴身保姆”;企业诉求办结率高达99.6%,彰显了聊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与效率。在这种“雨林式”生态滋养下,“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实施省市县级重点项目突破3900个,连续三年荣登“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一条条产业链,如同一条条强劲的动脉血管,为聊城经济肌体输送着不竭动力;一个个不断壮大的产业集群,正构筑起主体突出、配套完善、竞争力强的产业高地。如今,聊城正以“链”为笔,以实干为墨,在鲁西大地上描绘着一幅波澜壮阔的产业强市新画卷。(记者 王凯 闫振 通讯员 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