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活化历史文脉 赋能城市更新-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1/25 07:34:24
来源:泰安市住建局

山东泰安:活化历史文脉 赋能城市更新

字体:

  初冬暖阳,疏影斑驳,洒落在京沪铁路泰山站东侧的德式老建筑上。这座始建于1909年的百年建筑,如今已变身津浦铁路泰安博物馆。馆内,蒸汽机车与复兴号模型隔展相望,200余件老展品错落陈列,搭配沉浸式文旅体验设施,吸引不少人前来打卡。

  这一网红新地标,不仅是泰安历史文化的鲜活缩影,也映射出泰安守护历史文脉、活化文化遗产的初心。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始终坚守“保护与发展并重”理念,用匠心深耕之力推动历史文脉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生。

  筑牢历史文化保护“防护网”

  历史文化保护,制度是根本保障。泰安市率先发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为城市更新划定不可逾越的“文化底线”。2023年2月,《泰安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施行,填补了当地在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领域的法规空白;同年11月,《泰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2024年5月,《泰安市红门路—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批复,进一步明确了保护范围、对象及控制要求。

  制度落地,更需机制护航。泰安成立了由市长担任总召集人的议事平台,破解“九龙治水”难题;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管理制度与准入清单,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组建59人专家库提供智力支撑,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领衔、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同时,组建150余人的巡查队伍,推进省级评估与市级自评估闭环衔接,将保护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为文化遗产筑牢“防护网”。

  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如果说制度是“防护盾”,那么活化利用就是“发动机”。泰安摒弃“束之高阁”的静态保护模式,创新路径让老建筑、老遗址从“历史展品”变成可体验、可感知的文化空间。在修缮环节,泰安坚守“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留住历史本真。

  科技赋能,更让文化遗产“活”得精彩。肥城陆房突围纪念馆引入BIM技术精准修缮,借助VR互动、全息投影重现战斗场景,并依托智慧管理系统,实现 720°全景导览、网上扫墓等功能,大幅提升了红色教育的吸引力。

  文化遗产的活化,最终要落脚于文化传播与城市赋能。泰安以文化遗产为纽带,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历史文脉成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始建于1980年的泰安市工人文化宫,曾是泰安市民文化娱乐的核心场所,通过升级焕新,这里不仅诞生了泰安文旅的新地标——“立体车库·时光收收音机”,还深度融合⽂化、商业与旅游元素,将“岱青水蓝”塑造为泰山脚下新晋文旅消费与商业休闲胜地,为泰安夜经济及⽂旅消费注入强劲动力。

  节庆活动与街区升级也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2025年春节,山西街村、五埠村举办“过大年”活动,非遗展演、民俗体验、美食市集轮番上演,吸引游客16.5万人次,央视频发布的拜年视频更让泰安古村魅力走向全国;红门路—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护规划落地,老字号与文创新业态相映成趣,成为市民游客感受古城韵味的首选之地。

  在全域层面,泰安市还通过多元举措扩大文化影响力,配合央视拍摄《文脉春秋-泰安》纪录片,编制精美历史建筑画册,更新街区文化标识,让更多人了解泰安的历史底蕴。

  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同频共振

  民生改善与⽂化保护同步推进,是泰安城市更新的鲜明特色。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持“先体检后更新”,围绕住房、社区、街区、城区四⼤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居民满意度调查和数据收集,精准定位“城市病”,并据此编制专项规划,划定八大重点区域、六个重点更新片区,谋划10类更新任务,形成400余个储备项目。近年来,泰安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800余个、棚改20余万套,今年又先后启动南关、蒿里山、文化路等更新项目。其中文化路更新注入历史传承、校园记忆、泰山文化等元素,打造全市首个“民生+文化+智慧”复合型文化走廊,传承历史记忆。

  同时,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省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导则为契机,完成6处示范性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争取727万元资金修缮64处传统民居,让老建筑重焕生机,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守住了城市的历史肌理与乡愁记忆。

  “文化遗产保护提升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守护与利用,让老建筑、老遗址走出历史尘封,成为滋养城市精神、凝聚市民情感的鲜活力量。”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娄本亮说,泰安的老建筑、老遗址是承载乡愁的“活化石”,泰安将持续推进历史建筑普查、图则编制、挂牌保护与活化利用等工作,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绵延不绝,把历史文化名城名片擦得更亮。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