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孟子大剧院内祥板阵阵、乐声飘扬。台上,演员手持双板相互交击,脚踏方阵龙腾虎跃,气氛时而虔诚庄重,时而欢快热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阴阳板”舞台版,正在进行提升后的首次舞台展示和视频录制。
“‘阴阳板’是山东邹城本地特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承载了历史文化和民间信仰。我们在保留其内涵的基础上,对音乐、舞美、服装、道具等方面作了较大改变,提升艺术表现力和舞台观赏性。”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唐永华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把“阴阳板”舞台版送进学校,让活态传承的种子在校园落地生根。
让非遗焕发新的光彩,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2019年,邹城市委编办落下改革的关键“棋子”:市文化和旅游局加挂市文物局牌子,明确由其文化艺术科统筹负责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同时,将原邹城市豫剧团整合设置为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承担“搜集整理、保护传承、研究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职能,并支持其组建了专注于邹鲁传统礼乐研究与展演的邹鲁礼乐团。2021年,中心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构建起了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非遗保护管理新格局。
“改革后,我们中心下设了演艺部、策划部等部门,大家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干事创业的劲头也更足了。”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综合部主任徐岩说。目前,他们正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云端展馆、开展非遗表演直播,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
“战鼓响,号角鸣,杀声阵阵苦练兵……”前不久,全国首部孟子思想题材音乐剧《流苏雪》演出在孟子大剧院再次拉开帷幕,台下依然座无虚席。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掌声如潮水般一次次涌起。观众张女士感慨:“太精彩了!深刻感受到了孟子思想中‘舍生取义’和‘浩然之气’的精神内涵。”
《流苏雪》由邹鲁礼乐团创作,从艺术总监、编剧到主演,全部由邹城本土青年文艺骨干担纲。机构改革后,邹鲁礼乐团担当起传承儒家文化、繁荣文艺事业的使命与责任,推动儒家传统礼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与现代艺术形式深度融合,先后推出了《观鱼》《官箴新语》《流苏雪》等多部精品力作。“邹鲁礼乐”已发展为省内唯一专注儒家礼乐挖掘与舞台艺术创编的专业品牌。
文化“两创”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化运作。邹城市将邹鲁礼乐团调整并入省重点文化企业——邹城市圣城文旅集团,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实施业务指导,圣城文旅集团负责剧目的市场开拓与品牌运营,将收益反哺传承人培养、技艺抢救及新作品创作孵化。“公益研究传承+市场运营反哺”的良性循环机制,既守住了邹鲁礼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属性,又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拓展了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与影响力,为破解传承难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