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菏泽学院戏曲实训中心里锣鼓铿锵,2024级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户国航正与同学们排练山东梆子经典剧目,一招一式间尽显扎实功底。由该校选送的山东梆子《老羊山》,在第十八届“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暨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中斩获佳绩,更于不久前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最终获评“优秀教育教学成果”。
作为国家大剧院倾力打造的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标杆平台,“春华秋实”展演已连续举办十八届,联动全国40余所高等院校,成为集中呈现高等美育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梨花杯”是国内青少年戏曲教育领域的最高权威赛事,更是戏曲新秀崭露头角、传统艺术薪火相传的核心桥梁。展演上,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戏曲表演专业的户国航等学子,与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等18所顶尖院校的表演者同台竞技,在全国性舞台上展现了山东梆子的传承活力与青年一代的蓬勃朝气。
“为备战此次高规格展演,师生们全身心投入排练,逐字逐句打磨唱腔,一招一式雕琢身段。”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戏曲表演系主任李美丽介绍,此次参演的《老羊山》在坚守经典唱腔内核的基础上,对身段设计、动作编排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优化,让传统剧目更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该剧目成功入选并获评“优秀剧目”,既是该院特色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更是深耕地方戏曲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有力实践。
菏泽自古文化底蕴深厚,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地方戏曲历经五百余年的积淀与锤炼,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作为菏泽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菏泽学院扛起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重任,成为连接“传统根脉”与“现代发展”的关键纽带。在戏曲人才培养上,学校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创新探索“基础教学—实训实践—剧目驱动—校地联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夯实功底、在实践历练中提升素养。
依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平台,菏泽学院深耕戏曲科研创新,挖掘文化核心价值,致力于濒危剧种唱腔曲谱整理、老艺人口述史记录,深入研究地方戏曲与菏泽民俗、方言的内在关联,为戏曲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更助力地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在社会服务领域,学院积极推动戏曲“破圈”传播,激活广泛群众基础。师生主动参与“送戏下乡”“戏曲进社区”等公益演出,助力地方戏曲品牌打造。同时,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2023年,该校成功入选菏泽市“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了美育育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为鲁西南传统戏曲的代表,山东梆子以“舍命梆子腔”的高昂激越闻名。此次《老羊山》的成功展演,是菏泽戏曲教育从地方走向全国的重要突破。该剧目凝聚了师生团队的心血,也体现了菏泽市对传统戏曲传承的重视。近年来,菏泽市依托“戏曲之乡”优势,通过院校培养、剧目创新等方式,让山东梆子等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此次获奖,更是对菏泽戏曲传承工作的有力肯定。
下一步,菏泽学院将继续以“地方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融合”为路径,不断探索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让更多像《老羊山》这样的经典剧目走出菏泽、走向全国,让“戏曲之乡”的文化名片愈发鲜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