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从“靠海吃海”到“科学耕海”的跃升-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1/28 08:44:1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山东日照:从“靠海吃海”到“科学耕海”的跃升

字体:

  初冬的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蔚蓝的海岸线上依然生机盎然,丰收的气息夹着海风漫上了岸。阜鑫渔港内,满载渔获的渔船归港靠岸,分拣渔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现代渔业园区里,智能设备精准调控养殖环境,标准化车间内鱼虾制品加工正酣;直播镜头前,主播生动推介特色海产,订单实时飞向全国各地。

  “靠海吃海”,这片沃土从不吝啬——

  涛雒镇坐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过去,这里的渔民多以传统捕捞和粗放养殖为主,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立足本镇海洋优势,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产业延链、生态共生”的转型之路,探索实现传统渔村到现代化渔业强镇的华丽转身,在蔚蓝大海中耕出了产业振兴的新图景。

  “这两个大棚约15万斤的鱼已经生长至8斤上下,已经被青岛的一家食品企业预定。”

  时隔半年,笔者再次探访涛雒镇崔久波的天旺养殖场,成群的虹鳟鱼在清澈的水中游弋,鱼群穿梭间折射出银光,仿佛跃动的“水下星河”,这批养殖周期满一年的鱼群已经达到销售标准。

  在不远处的一期养殖场内,1万尾大西洋鲑的鱼卵正在孵化,橙红色的鱼卵随着循环水在繁育箱内摇曳。

  自2017年,崔久波接触大西洋鲑和虹鳟鱼的养殖,这已经是第8个年头。

  2017年,在黑龙江水产所李小龙老师的指导下,崔久波引进了第一批1万尾鱼苗,在探索养殖半年后,鱼苗生长至体重6斤,崔久波发现养殖效益可观,于是当年年底,就决定了自己孵化鱼卵。

  内陆养殖大西洋鲑和虹鳟常受制于水质与水温,这两类鱼中,大西洋鲑适宜10-14℃的水温,虹鳟最高温度不能超过18℃,如此苛刻的养殖条件,是限制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如果水质、水温达不到养殖标准,鱼苗极易受到肠炎、腮腺炎等病菌侵袭。”崔久波介绍,“我们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每10分钟更新一次池水,并通过微滤机和生态池实现水体循环利用,模拟适宜鱼生长的盐度与环境,通过对水温水质的控制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率。”

  在“科研机构+企业”的模式的推动下,天旺养殖场打造了全国技术领先的恒温养殖车间,实现了“靠海吃海”向“智慧养鱼”的转型,目前养殖规模已经达到虹鳟100万尾,大西洋鲑1万余尾,鱼卵的孵化率达到95%以上。

  2024年,为提升品质,崔久波探索将2-3斤的鱼苗投入海洋网箱养殖,目前该养殖模式已经成熟,未来养殖车间还将引入帝王鲑、银鲑等高价值鱼种。

  从生态养殖理念创新到智慧养殖模式的落地,该镇打破传统渔业养殖“靠海吃海、粗放经营”的固有模式,养殖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又维护了海域生态平衡,实现“养殖与护海”双向共赢。

  据统计,涛雒镇有4000余座养殖大棚、60余家加工企业,资源优势丰富为渔业发展打下基础。

  除天旺养殖场外,禹海红旗现代渔业产业园的水源循环利用、水温控制等智控管理系统也是科技赋能的又一代表——

  园区聚焦“南鱼北养”这一目标,采用海水鱼循环水育苗系统,针对性破解南方优质鱼类在北方养殖的温度、水质适配难题。

  与传统育苗形式相比,海水鱼循环水育苗系统可以精准控制池水的温度、溶氧等各项指标,提高苗种培育成功率。这种养殖模式比传统的养殖模式节水90%以上,并且养殖产量可以达到传统养殖模式的3倍以上。

  园区内已经为石斑鱼、东星斑、珍珠龙胆、金鲳鱼等南方高端鱼类打造北方宜居环境,目前园区已建成5个智能养殖大棚,年销售南方优质鱼类150余吨。园区正在构建现代渔业养殖核心示范区,规划布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区、海珍品暂养区、生态化池塘养殖区、休闲渔业旅游区、渔盐文化体验区、综合管理服务区等六大功能区,集渔业生产、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通过现代化的渔业生产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带来显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从“靠海吃海”到“科学耕海”,海洋不吝馈赠,发展也反哺海洋。

  理念革新为涛雒镇渔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放眼全镇:市水产集团5亿元国家级示范区项目在此落地,江苏铭治集团11.8亿元种业基地正准备开工建设;全链延伸孵化出来的拓洋渔业合作社实现了“从苗种到餐桌”的升级,在党建引领下,创新推出的“跨村联建”发展模式,打破“各村为战”的壁垒……

【纠错】 【责任编辑:贾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