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山东频道 > 信息

山东省邮电博物馆 如果文物会说话……

2021年10月02日 17:37:48 来源: 山东联通

  在山东联通院内有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式建筑,始建于1918年,最早作为山东省邮务管理局邮务长的居所使用,这座独具艺术特色的小楼历经沧桑,几经变迁,于2010年改建为山东邮电博物馆,共陈列、展示记载通信历史的老照片400余张、文物200余件。

  馆内以历史年代贯穿为脉络,通过各个时期邮电通信器材、设备以及老照片的陈列,演绎了山东通信从烽火狼烟到电报电话,从快马驿站到红色战邮,从人工机械到万物智联的演变进程,见证了山东邮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通信行业历经的邮电分营等一系列体制改革足迹,展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通信史。

  2019年,山东省邮电博物馆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也成为“中国联通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号召广大通信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2020年,山东省邮电博物馆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国家工业遗产”。

永不修复的弹孔

  “动荡、战争……战时留下的伤疤,成为这一片土地上疼痛的记忆。”

  在百余年的岁月里,博物馆小楼于风雨中飘摇,几易其主。小楼廊前的立柱上,几颗战时枪弹袭击造成的弹孔见证着炮火与硝烟,当年的惊心动魄和浴血激战都通过这些“永不修复”的弹孔凝固下来,历经淬炼,烙印成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成为历史传承的厚重底色。

邮驿汉砖

  “我骑着马儿,奔腾在古道上,追得上烽火,赛得过狼烟。”

  博物馆内的一块汉砖上记载着古代邮驿的身影,邮驿是古代社会为适应紧急军情的传递和国家政令的下达而设置的非营利性官办官用的通信机构,是我国历代王朝传递官方文书的唯一通信组织。早在春秋时期,山东设置的邮驿就已相当普遍,速度也相当快。

  百年前的海底通信电缆

  “我在海底沉睡了一百年,潮汐见证了我的沧桑,日月照亮了沟通的桥梁。”

  这捆铜线是120年前的一段海底通讯电线,取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丹麦大北、英国大东电报公司修建的“沪—烟—沽水线”,大清帝国的旧梦被电报线唤醒,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电信联络由此开始。这种上世纪早期使用的七芯十股铜纹线,目前全国只有两段,另一段收藏在中国邮电博物馆。

  清朝盛宣怀奏折

  “1899年,我自盛宣怀笔下诞生,开启中国人自己开办电话的历史。”

  1899年11月19日,清政府时任电政督办大臣盛宣怀向光绪皇帝奏请开办电话业务,自此,中国人开始了自己创办电话的历史。

  清末德国在青岛发行的邮票

  “我曾在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游荡过片刻,看沉睡的雄狮觉醒,抖落满身灰尘。”

  帝国邮政第一次踏及山东胶州是在1897年,是年11月,德国军队占领胶澳(青岛)后,设立了“战地邮站”。1899年,德国开办“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这些邮票就是那个时期德国在青岛发行的,小小邮票的方寸之地,是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也是催促我们奋发的警钟。

  法国“丈母娘”电话

  “我来自浪漫的法国,被称为‘丈母娘’电话,也是最早的电话会议专家。”

  1924年法国产的自动电话机除电话手柄外,专门设计了第二个怀表式受话器,可以三方通话,实现早期的电话会议。比较有趣的说法是,法国男人太浪漫,于是就发明了这种电话机,可以让丈母娘随时监控女婿的通话。因此,这种电话机被形象地称呼为‘丈母娘电话机’。

  见证战邮历史的蓑衣

  “人在文件在,不怕流血牺牲。”

  这件蓑衣见证了山东战邮的历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邮人员栉风沐雨,穿云破雾,将党中央的声音、战斗胜利的喜讯、百姓平安的消息,传达到机关、部队和千家万户。

  上海永久牌自行车

  “几十年前,我用两个脚踏板,一条车链,链接着大街小巷,满载无数期盼与牵挂。”

  上世纪70年代,无数邮电人骑着上海永久牌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里,给人们带去每天的期盼和牵挂。

  大哥大

  “嗨!我是第一代移动电话,我有一个很酷的名字叫大哥大,别看我现在像块砖头,当年人们都以拥有我为荣。”

  1991年5月16日,山东省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引进的蜂窝状公众移动模拟电话系统正式打通第一个电话,这标志着山东第一代移动通信的诞生。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山东联通坚持“学史明志 致知励行”,强化“国之大者”情怀,抓住历史机遇,担起历史责任,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总目标、总要求,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完)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1112792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