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东营市垦利区以作风提优领航事争一流,全区上下士气高涨,成绩斐然。
2月3日上午,东营市召开2022年度“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综合表彰暨作风建设大会,全市672个(名)不同领域“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先进集体和个人获得表彰,成为全市学习的榜样。
1名博士来东营就业创业,最高可以拿到56万的补贴和10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发布首批34个揭榜挂帅项目,涉及资金1.1亿元;在东营入选1名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经过国家、省、市三级政策叠加,最高可以拿到1100万元资助……这是2月3日记者在2023年“黄河入海·才聚东营”人才引进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令人心动”的消息。
2月1日,东营高新区科瑞油气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技术员在赶制海外订单产品。春节过后,东营区各企业开足马力赶制国内外订单,全力冲刺首季“开门红”。
这个学历水平硕士以上、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青年人才团队来到黄河岸边的盐碱地成为“庄户人”,源于去年4月碧桂园农业与利津县政府完成签约,计划总投资1亿元,在七龙河区域建设万亩智慧农场。2022年,七龙河碧桂园智慧农场种植的3500亩水稻、2500亩玉米喜获丰收,这支青年团队在盐碱地里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2023年以来,尤其是东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东营市投促部门和各产业园区快速行动,抢抓先机,围绕重点产业链条加快外出招商步伐,为全年招商工作争取“开门红”。日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总投资30亿元的入区协议,实现风电装备招商引资开门红。
今年,市人社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完善和落实“人才新政40条”,推进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 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长林介绍,2023年我市将实施青年人才引育“全链条”提升工程。
1月27日,在东营昆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生产电池模组。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引进新能源项目,加大清洁能源的装备生产、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支持力度,一批高质量新能源产业项目快速落地投产。
1月28日,兔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市31位市级领导同志在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下,带头深入一线,开展“走基层、进企业”活动。” “要做好协调服务,持续强化用地、用能、用工等资源要素保障,推动企业加快赶工满产。
”同样是春节期间,利华益集团、津潍高铁东营黄河公铁大桥项目等众多大企业、大项目开足马力忙生产,全力以赴赶订单。” 为全力支持创业兴业,利津县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利津籍未就业大学生,整合推出津元广场创业商铺20套,鼓励进行创新创业。
2022年以来,东营区着力打造人才舒心满意之城,坚持人才工作理念从“重砸钱”到“重服务”转变要求,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油城人才e家”服务阵地体系,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生态,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针对人才需求,东营区设置政策宣传、对接洽谈、创新创业、联谊交友、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差异化设置服务场景,打造特色人才驿站。
面向未来,我市正加快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20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千亿级石油装备和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省黄三角农高区的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部重点培育的唯一的国家级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新开工建设7个科研平台。
记者了解到,借助“优势产业+人工智能”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东营企业智能制造成熟度测评平均分从2019年低于全国0.31分提升到2022年的高于全国0.25分,智能化建设推进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优势产业+人工智能”及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培育是推动产业智能化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利津县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利津县紧抓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瞄准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等科技前沿产业,规划建设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利津数据(内容)产业园等创新平台。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创建顺利,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正式运行,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启动实施。预计,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
近年来,按照一体化平台建设要求,东营市部署各级“10+1”类政务服务事项约10万个,实现全市37个市直部门、7个县区(开发区),39个乡镇街道、约1800个村(社区)全部事项上网运行。
近日,位于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的东营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双福福盛黄河口鲜花港基地技术员在管理花卉。东营市多措并举,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一列大巴车队从东营科技职业学院驶向齐成控股集团,车上的100余名学生来自齐成产业学院,即将参加本年度的实习实训。近年来,广饶县探索依托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构建人才链,推动人才强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