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频道 > > 正文

山东:中小学校成为乡村“最美建筑”

2022年09月13日 11:09:12 来源: 齐鲁晚报

  宽敞明亮的教室,色彩亮丽的塑胶跑道……对孩子们来说,学习的环境越来越好。十年间,山东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增加了86%。山东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建筑面积是如何变大的?为揭开这个谜底,记者采访了多地中小学校。

  从旧平房到高楼拔地而起

  村小教师眼中的校园变迁

  王可木见证了淄博市沂源县冯家圈小学旧貌换新颜。

  2016年4月26日,他临危受命,担任冯家圈联办小学(后改名为冯家圈小学)校长。那时候,沂源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很多学校都盖上了新楼房,身处简陋教育教学环境下的冯家圈小学的师生,也期待着早日搬到新学校上课。

  在大家的热切盼望中,2017年,新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在政府投入百万元添置内部设备之余,不少爱心人士也来为这所希望小学捐款。不久之后,冯家圈联办小学的师生们就坐进了安全明亮的教室,屋里的桌椅板凳都是崭新的。校园里不仅建起了高档餐厅,就连操场也换上了塑胶跑道,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善,这所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也由原来的7人增至15人,学生由80人增至102人,教室由原来的四个年级4个班增加到了五个年级5个班,学校性质由此发生变化——原来的“冯家圈联办小学”正式更名为“冯家圈小学”,这所满载当地村民期望的乡村学校正如新星般冉冉升起。

  同样见证校园变迁的还有杜淑燕。13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杜淑燕来到青岛平度旧店镇旧店小学。那时的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这所偏远的山区小学扎下根。

  一如它的名字,旧店小学留给杜淑燕的第一印象是“真旧啊”。这所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小学,有着一排排破旧的平房,孩子们的穿着也并不光鲜,但他们活泼可爱、朝气蓬勃,一见面就想“扑过来抱住你”。

  13年可以改变很多。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里的平房被拔地而起的教学楼所取代,崭新的硬件配套和方便的校车也给了师生新的幸福感。就连青岛城区过来的老师都忍不住感叹:学校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了!

  在杜淑燕看来,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和以前不一样了。如果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是“半彩色”,那现在的校园则是灿烂多彩、五彩缤纷。无论是学校环境还是教学质量,旧店小学已经和城里学校都没啥区别了。

  占地不足5亩的小学

  异地新建后增至76亩

  在临沂兰山区,由于当地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数量大,全区教育资源总量与城市扩容、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匹配。为破解这一难题,2018—2020年,当地针对新建城区和拟建城区,新建校舍面积205.4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3.26万个。

  以1969年建校的临沂新桥中学来说,半个多世纪里,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了解到,原来该校破旧杂乱,土操场坑洼不平,校园里春天尘土飞扬,夏天一片泥泞。宿舍经教室改造而成,学生睡大通铺。餐厅则是简易的大棚房,冬冷夏热。经过校舍改造,新桥中学彻底消除了砖瓦结构的危房教室、宿舍,全部变成了抗震等级达标的框架结构楼房。

  无独有偶。临沂滨河实验学校(原名兰山街道葛家王平庄小学,2005年9月更名)老校区位于兰山街道葛家王平庄村居驻地,占地不足5亩,建筑面积4671平方米。随着社会发展,原有校舍已经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求,所有功能室都被挤占成了教室,师生面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境。

  了解到学校困境后,兰山区委区政府立即着手选址、规划异地新建临沂滨河实验学校,并将其作为兰山区化解大班额的重点工程。2018年2月学校开工建设,占地76亩,建筑面积82000平方米。2019年9月学校竣工投用,现有108个教学班、5400余名学生。

  临沂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至2021年,仅临沂就投入294.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771处,新增学位64.6万个。2014年至2018年,投入90余亿元完成1665所学校“全面改薄”任务,中小学校成为乡村的“最美建筑”。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为提升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山东教育这十年努力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时代跨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了解到,为提升每一个县域教育均衡水平,山东在城镇实施消除大班额工程,累计投资1680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4306所、新增学位366万个,出台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意见,56人及以上大班额教学班全部实现“动态清零”。

  此外,山东还在乡村实施“改薄”工程,累计投资877亿元,改造建设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7300万平方米。

  “经过2018年的教育均衡县发展,沂源逐步撤销了原来的危房、平房和教学点、小学校,整合后的148所学校全部实现了楼房化和操场塑胶化。”淄博市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白道德向记者透露,他理想中的沂源教育,不光是校园漂亮了,高楼建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内涵。随着各项要求的落地实施,他明显感觉到老师正发生变化,“是从内心里自发发生变化。”

  “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这句挂在校长与老师们口头的暖心话,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放眼来看,为了将这句话付诸实践,山东做了不少尝试。举例来说,山东遴选了22万节中小学优质课例向中小学校免费推送,还实施教育强校扩优行动,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建立校际间、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集团、联盟1926个,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062所,“择校热”问题极大缓解。

  “原来我们的教育现状是城区优而不均,农村既不优也不均。这几年通过强镇筑基、强校扩优和集团化办学、强弱帮扶等机制,农村学校通过‘三个中心’的打造,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在整体提升,得到了家长认可。”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光耀说,虽然滕州在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但这条路还很漫长。

  记者了解到,十年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76%。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增加8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增长了186.2%。全省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量由64.42万人增加到78.44万人,增长21.8%。(巩悦悦)(完)

[ 编辑:贾淼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71128997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