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频道 > > 正文

这些大学生,把创新成果做到生产一线

2022年11月19日 17:49:16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这些大学生,来了就下井,不怕苦累,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提到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的大学生,鲍店煤矿矿长郭英竖起了大拇指。

    位于山东济宁的鲍店煤矿,因产量增长、转型升级等原因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了解到这一情况,“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第一时间成立了科研攻关小组,协助煤矿完成创新创效项目10余项。

    从“高大上”的中深层地热能开发、现代化智慧矿井,到“接地气”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数字化无人储运系统,这些好创意均出自这个学生党支部。

    在2017年以前,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大学生年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达300余项,也频频出现“专利哥”,但这些创新成果的大部分都遭到市场冷遇。

    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应该如何从校园走向市场?

    在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党委书记董桂刚看来,很多学生没有摸着市场的“门”。还有一些学生创新热情虽高,但是习惯于“单兵作战”,“游击性”科技创新很难让成果落地。

    “我们要想办法把创新热情高、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聚集起来,合力攻克生产一线难题。”董桂刚介绍。

    2017年9月,“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在师生的期盼中成立。这是一个平均年龄不足25岁,涵盖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本科生,专门服务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党支部。党支部成立后,第一时间出台科研团队建设规划,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组建了“智创绿源”“嵙创瑞沃”“能达华安”等科技创新小组,通过“支部搭台,党员唱戏”,培育创新文化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采矿专业研究生耿志,上大学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创意大王”。大学期间,他取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因为没有专业团队、缺少现场试验,这些成果被遗忘在了摇篮里。

    带领耿志从迷雾中走出来的,是“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为他精心定制的创新“加油包”。2018年12月,支部牵头组建了“智创绿源”科技创新小组,将耿志和另外10名“志同道合”的师生聚拢在一起,配备了研发实验室和启动资金。仅隔一年,耿志所在团队便以《中深层地热能开发》项目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为多家企业提供地热能开发方面的技术、设计等服务……

    “创新性成果不能止步于证书与奖金,我们要通过支部的引领作用,催生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成果。”党支部指导教师、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许琳说。

    近年来,该党支部不断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采取“到基层走访调研、送课题到生产一线”等系列举措,把问题当课题,将创新变成任务,形成了主动服务发展的新局面。

    “多亏了‘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的老师和学生,让我们节约了许多生产成本”,安居煤矿副总工程师于海峰激动地说。

    2021年6月,“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书记张步初与往年一样,利用假期时间到安居煤矿科研实践。在现场探测时,他不经意间听闻井下工人在讨论双端堵水器操作不便等难题。

    “双端堵水器设备改进问题,我们团队能不能解决?”从现场回来,张步初便组织党支部“嵙创瑞沃”科技创新小组开展了4个多小时的“头脑风暴”。

    次日,张步初把解决方案发给了安居煤矿,并签订了合作协议。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改进了设备构造,升级了探测仪表,解决了困扰煤矿工人多年的难题,节约了2—3倍的生产成本。

    近年来,党支部成了师生和企业“红娘”。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党支部与济宁矿业集团安居煤矿、山东能源集团田陈煤矿等10余家企业签订联建合作协议,组建了多个“大众创新、全员创效”基地,这些合作为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燃眉之急。

    “如何用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的人”是“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党员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自成立以来,该党支部在学校中颇具人气。从基础知识学习到科学研究,从提高政治思想到服务社会基层,不断引领师生全面发展,大大提升了支部成员的社会竞争力。

    “我们要谨记服务行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把创新坚持到底。”在该党支部“赋能学堂”活动中,能源学院院长陈绍杰说。近年来,团队承办了“科创研习营”等特色科创活动,吸引更多学生走近科技创新。

    该党支部建立了教授与创新小组“一带一”机制,对成员进行“一对一”帮扶,组织开展科技交流活动,开展项目讨论和技术指导,实现“支部与团队共生,党建与科创并进”的良好局面。

    陈绍杰说,通过一系列举措,一个个创新小组把相同兴趣的学生聚在一起,一起参加科创比赛,一起走进实验室,一起走进社区和企业,还有一些学生合伙创办了公司……

    据统计,五年来,“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共组织征集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项目100余项,有56个专利项目获国家专利,与企业合作上千万元的项目,创办了科瑞绿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社会培养了近200名应用创新型人才,涌现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尹大伟等一大批善思考、勤专研、勇创新的青年创新能手。

    “党建、科创与育人同频共振已见成效。”董桂刚说,“接下来,我们还要把科技创新与育时代新人结合起来。让今天听故事的人,成为明天故事的主角。”(韩洪烁 肖宜辉)

[ 责任编辑:秦来玲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4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