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的“济大路径”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评审结果揭晓,济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吕冰获先进个人奖,潍坊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孙明旭申报的“FES 运动功能精细化重建系统及多模态临床评估关键策略研究”获优秀项目奖,首次实现了济南大学年度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集体、项目、个人全部三类奖项的突破。
近年来,济南大学主动服务区域发展,对内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环境,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内在动力;对外以共建校企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为抓手和载体,实质性推动产教融合、校企融合,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解决技术难题,精准对接产业和企业需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将学校科技创新融入国家、行业、地方发展,将教师个人科研植入企业发展,形成了多维度、多要素“协同融合”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济大路径”。
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释放动能与活力,是济南大学近年工作的“有力抓手”。学校着力搭建形成高效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体系与内部管理机构,强化督导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健全完备的体系制度,全面深化改革职务发明知识产权权益与所有权;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评聘人才机制,设立专业性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职称评聘序列,考核选用的根本指标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绩效,构建形成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特征相符的职称评价机制;激励创设优良氛围来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创新创业,支持企业与高校间双向流动科研人员,健全兼职、离岗、在职创业等科研人员激励机制,逐步搭建形成能够有效流动人才、展开科学高效评价的管理体系。
校企融合、校地融合,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济南大学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主打的“拳头项目”。秉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校企校地合作共赢”的合作发展思路,学校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山东区域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学科、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以校企校地融合、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纽带,发挥好其平台搭建、桥梁纽带、产业孵化“三大作用”,做好“上争、外引、内聚”三篇文章,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破解高校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难题,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实现产业、教育、人才、创新链的全面融合畅通。
引育共享壮大科技成果产出人才队伍,是济南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源源活水”。为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创新战略需求,引导高校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集聚、向重点产业和行业企业集聚,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与产业行业发展融合起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学校首创“校企合作提需求+校企携手引人才+校企共同配政策+校企联合做考核”的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为人才服务地方发展提供了“济大方案”。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队伍建设,是济南大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根据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实际,强化建设培养技术转移人才,充分利用好省属高校充沛的教师人才与完善的教学体系,着力建设与培养涵盖技术经理人与经纪人等在内的人才团队。2020年以来,济南大学积极组织专业培训,已经为每个理工科学院、科研平台至少配备一名取得培训证书的技术经纪人,并参与到本单位的技术交易过程中。
正是通过协同融合这条科技成果转化的“济大路径”,近三年,济南大学先后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山东省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山东省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山东省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并获批了山东省专利技术转移转化项目试点单位,获批济南市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项目,2020-2022年连续获得山东省技术市场协会科技金桥奖荣誉。(刘珂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