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山东频道 > 信息

山东建筑大学:为每个学生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2022年12月28日 17:29:10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近年来,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践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在严格落实“奖、贷、勤、补、免”政策下,以勤工助学为抓手做好“扶困”工作,保证学生正常完成学业;同时结合党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离校、新生入学等,在每项资助工作过程中融入相应育人元素,教育引导学生受助思源、传递爱心、回馈社会;再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中学技术强能力,进而用自己的能力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形成内因外因同发力的良性循环,将党和国家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受助学子。

  搭建好育人体系:资助育人不等于发补助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高校资助育人以新的内涵,构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也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和迫切的要求。为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工作,自2019年起,学院将“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全面推动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努力将“扶困”“扶志”“扶智”有机融合,构建起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提升为一体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扶困”即建立完善“物质帮助”机制。主要是以优化勤工助学岗位为重点拓宽经济资助渠道,完善学校“奖、贷、勤、补、免”资助机制,努力实现“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面受益”的经济资助模式。按照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设置了勤工助学岗位。将勤工助学岗位分为劳务型、助管型和助研型,采用分类培训和公开竞争上岗,按年度对上岗学生进行工作考评,评选勤工助学优秀学生。这一做法改变了过去长期形成的“勤工助学就是体力劳动”的陈旧观念,将勤工助学与能力锻炼和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勤工助学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强素质。

  “扶志”即建立完善“道德浸润”机制。利用好学校学院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紧紧抓住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的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育心”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励志进取、传递爱心、感恩社会。“扶智”即建立“能力提升”机制。从“输血”转变为“造血”,推进资助育人的供给侧改革,多角度、多渠道搭建资助育人平台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提升。

  融合好教育元素:“扶志”不是单一式教育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资助育人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应做好“扶志”育人融合大文章,充分利用好“硬环境”和“软环境”,融合党史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志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育人元素,深度发挥其育人功能,把资助育人理念贯穿资助工作的全过程。

  学院成立筑梦宣讲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典型宣讲、专题研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砥砺奋斗、全面发展;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信仰资助,面向受助学生开展“E帆导航”先锋行动,引领学生在党史知识学习、服务实践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利用毕业生离校教育时间节点,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做诚信守约之人;深入开展成才观教育,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奉献青春力量,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同时将教育贯穿全过程,在国家助学金申请评定环节,深入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等等。

  打造好实践平台:助学筑梦亦是铸人

  育人实效是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既要有“输血式”的直接帮扶,更应转变为“造血式”的长效引导。学院立足学生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实践平台的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等融合发力,帮助补齐学生成长成才短板。

  实施“E心双环”双创能力提升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实现以赛促学,组织受助学生参加竞赛,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同时整合资源,组织学生免费参加专业资格考试、考研辅导、面试指导等培训,开展朋辈“学业互助课堂”,累计帮扶学生近千名,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把“助学”延伸到“助成才”。

  从“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再到“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庄严的承诺,更是坚实的行动。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资助育人体系,在夯实保障型资助的同时,深入挖掘学校和学院的资源,实施学业发展、就业技能提升、心理关爱等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受助学生在科研竞赛中完善专业素养,在调查研究中体察国计民生,在服务奉献中践行青春使命,在知行合一中提升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了从助学到筑梦再到铸人的良性发展。(李学娇)(完)

[ 编辑:贾淼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9112923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