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上好“开学第一课”,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
春季新学期伊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立足“青年政治”办学特色,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创新形式、多措并举开展“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在激扬青春、踔厉奋发、勇毅前进、奉献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开启新学期新篇章。
深学细悟新思想,彰显青年政治主基调
书记第一讲,讲好第一课。开学前,学校党委书记魏艳菊面向全校全体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开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课,让教育者先受教育,从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辐射传递到学生。开学以来,校党委领导班子以上率下,联系二级学院普遍开展“开学第一课”,书记、校长共开讲4次,其他班子成员共计开讲13次。
唱响红色主旋律,传播爱国主义好声音
依托学科专业,将“第一课”课堂搬上舞台、设在剧场、走进实验室。学校依托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点,通过红色舞剧《乳娘》、现实主义题材舞剧《挑山》、舞台情景朗诵剧《红色乳娘》等艺术作品沉浸式感受,用艺术语言诠释红色主旋律,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
弘扬雷锋精神,让“第一课”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学校以“3·5”学雷锋日为依托,组织学生投身到农村社区企业社会治理、卫生健康、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中,在志愿服务的广阔平台上强信念、做贡献、长才干,努力实现志愿服务内容和志愿服务人才的“双输出”。
营造学习好氛围,激发创新奋斗正能量
以学为先,掀起“求知”学习热潮。落实“学业预警与帮扶”机制,持续打造“潮汐工程”“在马学马”“考研复试指导”等学风建设品牌系列活动,邀请优秀毕业生、奖学金获得者分享学习就业经历,搭建“师生沟通—学生交流—朋辈分享”的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在开学“窗口期”尽快投入学习状态。
深学笃行,强化“求实”育人成效。举办寒假社会实践“十个一”主题教育交流分享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成果展,总结实践成果、展示实践风采、交流实践体会、分享实践心得,为新学期实践活动开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学思践悟,营造“求新”创业氛围。在毕业生心中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举行“扬帆起航‘职’等你来”主题讲座,开设“山青创新创业实验班”,积极承办2023年齐鲁科创大走廊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师资培训班,加强创业类学生社团建设,提升导师团队的教学实践水平,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教学相长,优化“求真”育人环境。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上好“师德”第一课,通过专题学习、辅导员沙龙等,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生态,引导全校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
筑牢育人安全堤,护航学生全面发展路
多措并举,守牢学生安全底线。新学期,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公告栏、校园广播等齐发“声”,引导学生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部署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围绕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以及法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强化安全意识,实现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加大排查力度,组织班子成员、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寝室,送上新学期问候,当面了解学生需求和困难,排查大功率电器使用、电动车充电、危险物品存放等问题,消除安全隐患。
强化引导,护航学生身心健康。新学期,心理咨询中心优化咨询服务,启动心理健康普查,辅导员在开学第一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全面预防、全程管控、全面干预的工作机制,筑牢校、院、班级、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常态化、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援助,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让学生以乐观、开朗的精神面貌投入大学生活。
家校协同,用心关爱学生发展。学校常态化开展家校共育共建,新学期全面打通家校沟通平台,做好家校信息互通,提前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走访经济困难生家庭,为家长解读国家及学校相关资助政策,帮助学生解决新学期面临的实际问题,将关心与关爱前置,架起学校与家庭之间稳固的沟通桥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