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用手机买菜” 老年大学里上起手机应用课
“大家打开手机的应用商店,我们先把购物软件淘宝下载到手机上。”10月12日,在山东老年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教师王鹏正在讲解如何网购。讲台下,30多名白发苍苍的学员聚精会神地看着投影的内容,生怕错过其中的某个步骤。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7岁,最小的也过60岁了。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田汝晔 冯沛然
周围的人都在玩手机
87岁的她不想掉队
课堂上,王鹏尽量放缓语速,分步骤讲解手机软件的下载和安装。
87岁的肖丽对着老师投影的课件,又比照着自己的手机屏幕,顿了顿后,找到了手机上的应用商店,她不会拼音输入法,只能在手机上一笔一画缓缓写下“淘宝”两个字。几番操作过后,肖丽的手机终于成功安装了淘宝,她摘下老花镜,揉揉太阳穴,长舒一口气感叹道:“还是老了,跟不上了。”
像肖丽这样的学员不在少数。每次老师话音刚落,各种问题就接踵而至。“点了安装,手机怎么不动呢?”“老师你看看我这个软件装哪里去了?”“这个地方怎么点击确定?”对于老师讲解的内容,他们似懂非懂,往往要多次操作才能成功。
肖丽是学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她头发已经花白,听力也有些衰退,为了上课听得清楚一些,她经常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这样问问题也能及时一些。尽管每节课老师都会发电子讲义,但肖丽还会拿笔记下来,她字写得工整,每一条都罗列得非常清晰,还有的地方专门用红笔做了标注,“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这把年纪写了也记不住。”她的语气里透着无奈。
自从手机里装上微信,肖丽添加了不少以前的同事和朋友,孩子也专门教过她如何打字聊天,但她往往转头就忘了,“拿着手机干瞪眼,就是没办法。”
肖丽一共换了四部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多,可她却连最基本的闹钟设置都调不好了。
退休前,肖丽是医院的护士,不少人夸她细致又心灵手巧,在工作上从没掉过链子,但在手机面前,她觉得自己就像课堂上背不过书的学生,一个知识点要重复很多遍才能学会。
看着周围人都能熟练地操作手机,就连小孙子回家也抱着手机玩,肖丽决定来上手机培训课,因为她不想“掉队”。
花4000元买了款新手机
勤俭的他感叹“真值”
在这样一个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班里,李明国算是其中手机操作得较为熟练的一位。他刚过69岁生日,是山东老年大学的老学员,也是手机生活应用班的班长。
每次来上课,李明国都要坐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中途还要倒一趟车,可他坚持每节课都来,从不缺课,“我想多了解一些具体的操作。”
学手机应用之前,李明国对这个方方正正的小东西有一种胆怯心理,他不敢乱碰手机,因为不小心碰错了地方就会扣钱。有次他误点开了移动数据,不知道开了多久,直到欠费被停机。他到营业厅和工作人员理论,“我没用怎么就扣费了呢?这不合理。”争论半天没有结果,从那以后,李明国每次打手机都小心翼翼,生怕点错了多花冤枉钱。
生活中,他不止一次为手机犯难,有时候接起电话却听不见声音,也不知道怎么调大音量;有时候一不小心就把电话拨了出去,对方接通了,他也不知道……尽管有诸多不便,但李明国一直劝自己忍忍就过去了。
直到后来,他身边用手机上网的人越来越多,退休的老同事们也都通过微信群转发消息和通知。为了不落伍,他让儿子给自己下载了微信,注册了一个微信号。
过上网络生活后,他发现自己的手机真的太卡了。看着手机一条条微信提示音,李明国怎么解锁都打不开,“直转圈,却什么都加载不出来,还自动关机了好几次。”经历过无数次手机卡住的崩溃时刻,李明国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要买手机,而且要买新款。
直到现在,李明国还记得三年前自己买手机的那个下午,他和老年班的同学相约一起去手机卖场,对比了机型之后,花了4000多元“巨款”,毅然决然地买下了当时最新款的一部华为手机。掏钱的那一刻,勤俭一辈子的他觉得真值,“手机屏幕大,功能又多,拍照也清晰。”
他们不愿意麻烦孩子
更愿意和同龄人交流
在李明国和肖丽这代人眼里,生活中不会骑自行车不行,不会洗衣做饭也不行,这都是必备的技能。可谁也没想过等老了,不会操作手机居然也行不通。
这批学员里,有几位老人之前几乎没接触过智能手机,张德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刚买了智能手机,微信通讯录里只有5个人:老伴、孩子还有自己的妹妹。“我是班里最落后的,因为我压根儿不会用。”
张德华在课堂上的问题总是最多的,下课后,她也常常走上讲台,让老师手把手再教她操作一遍,“我怕回家就忘了”。
“孩子忙,没时间。”张德华不想占用孩子的时间,更不愿意麻烦孩子。对他们来说,承认“不会用”容易,但是“学得太慢”成了迈不过的一道坎,那些在年轻人眼中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在他们这里总是转不过那个弯。
李明国亦是如此,尽管他不服老,却也不得不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已然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
“我也不太问孩子关于手机的事情。”李明国更愿意和老年大学的同学讨论如何使用手机,毕竟大家水平都差不多,下载的软件也无外乎就那几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一起讨论得有滋有味。孩子虽然懂得多,可毕竟他们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孩子反应快,说得也快,我跟着操作一遍,过后根本记不住。”一遍遍地操作,让李明国感到疲惫又无奈。
上网看新闻、购物、社交
如今老人也离不开手机了
如今,李明国和他的同伴们也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愈加离不开手机了。
“出门可以不带钱,但是不能不带手机。”李明国只要出门,就会下意识摸摸口袋,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带上手机。
在老年大学门口,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得出示自己的健康码。这对李明国和他的同学们来说,已是最熟练的手机操作了,他们打开手机桌面,点进健康码的小程序,向校门口的保安进行展示。
手机付车费、线上买菜、出示健康码……越来越多的手机功能被老年人所接受,他们通过网络获取新闻,进行社交、购物甚至看病挂号,享受着数字时代的便捷和乐趣。
肖丽每天早上不到5点就醒了,她总是先打开手机浏览器,浏览一会儿新闻。之前电视上的早间新闻是她和老伴每天必看的节目,如今老两口早已习惯通过手机获取各种信息。手机上既能看国际新闻,也有社会新闻,还能选位置看本地新闻,“以前习惯看电视,现在习惯网上找,手机上还能反复看,也不怕自己落下点啥了。”
6点30分左右,肖丽吃完早饭后,就去菜市场或者公园溜达。中午回家后,她又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我喜欢摄影,网上有一些专门教人拍照片的视频,反正也不花钱,网上有这资源咱就要学会利用。”浏览着手机,肖丽乐在其中。
午饭后,躺在床上的她又开始浏览短视频,感兴趣的视频就停留下来多看一会儿,不想看的就划一下,跳转到下一个视频。“现在做饭做菜都能问手机了。”肖丽最爱看一些做菜的视频,还有一些老年人养生科普知识,“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之后,孩子说点啥我们也能跟上了。”
手机极大地方便了肖丽,如今出门她也学会了搭乘网约车。以前她在路边等出租车,有的车显示是空车,可招了好几次手总是没有司机停车,后来有好心的司机摇下车窗告诉她,“我来单子了,有网上叫车的客人。”问过儿子后,她才知道原来手机也能提前叫车。她让儿子在手机上安装了叫车软件,输上目的地之后,从老年大学到家的路程,顺畅了许多。
肖丽现在用的手机内存是128G的,除了微信、淘宝,她还想下载更多的软件。
(文中肖丽、李明国、张德华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