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2021年10月27日 15:11:01 来源: 新华网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伴随着一声巨响,一颗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试爆。这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振出了国威,震惊了世界。随后,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相继出世,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结晶。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方面研制中都作出重要贡献且以身殉国的科学家,他就是来自于威海荣成大地上的郭永怀。

  郭永怀出生于1909年,受五四运动影响,郭永怀在少年时期便接触到许多进步思想。他怀揣着科技救国的初心,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饶毓泰、周培源等名师的指导下,从事光学、流体力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

  1939年,郭永怀远赴海外求学,将救国救民的使命,化为求学之路的动力,成为世界级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的得意门生。郭永怀与钱学森共同提出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破解了阻碍世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难题——声障,跻身世界知名科学家的行列,并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大创始人之一、终身教授。在大学任教期间,郭永怀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生活、美满的家庭,但越是美好,内心越是煎熬,因为祖国母亲依然艰难为继,百废待兴、群狼环伺。郭永怀始终没有忘记他求学国外的初心。“家贫国穷,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自己的祖国”。为了顺利回国,郭永怀在朋友聚会上,公开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讲义和科研手稿全部付之一炬。重重调查、威逼利诱,他都始终不变回国的坚定决心。

  为国图强,是百年来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梦想。辗转归国后的郭永怀,以“我将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赤子之心,迅速投身到我国国防以及科研事业的建设当中。他同钱学森等专家一道,参与制定了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提出了开展力学研究的有效途径;他把自己比喻为“一颗铺路石子”,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倾尽心血;我国核武器研制开始后,他同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一起,从戈壁荒滩到大漠深处,潜心锻造大国重器,一步步攻克原子弹、氢弹技术的研制难关,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铸就保卫共和国和平发展的核盾牌。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带着一份重要的数据资料,登上前往北京汇报的航班。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飞机在北京机场上空突然失去平衡。在即将坠毁的一瞬间,郭永怀与警卫员两人紧紧抱在一起,将装有数据资料的公文包夹在胸前……当工作人员艰难地将被烧焦的两人分开时,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失声痛哭,那份数据资料被保护得完好无损。

  生而无私、死而无畏。郭永怀在生命的最后几秒钟,依然将保护国家秘密,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危急时刻,不需思考;烈火灼身,也不曾动摇。郭永怀将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忠诚与坚守,践行到了生命的最终时刻。

  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中国共产党员的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郭永怀所做的一切,都源自于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精神无论在任何时代都熠熠生辉。

[ 编辑:宋玮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