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频道 > > 正文

山东:把“民生清单”变为百姓的“幸福账单”

2022年01月28日 08:50:37 来源: 大众日报

2021年10月12日,在菏泽市东明县尚庄社区幼儿园,小朋友在学唱儿歌。(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报道)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

  过去一年,山东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百姓“急难愁盼”,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教育、社保、卫生健康、养老托育、共同富裕、精神文化,报告中七个方面的民生工作安排,件件都是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代表委员们表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仰仗人民,惠及人民、造福人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出实招、见实效,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抓重点补短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就业是民生之本。报告提出,全力稳就业保就业。“一个‘全力’,道出了今年确保就业大局稳定之极端重要与艰辛不易。”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梅建华代表说。

  梅建华表示,今年全省就业呈现“三增”的特点:就业总量压力增大,部分行业规模性失业风险增高,受疫情影响小店创业、灵活就业遇困增压。一组数字足以说明问题:2022年全省高校毕业生79.5万人,同比增加13.4万人,创历史峰值,预计全年城镇需就业人员21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约300万人。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扛牢稳就业保就业重大责任,不仅要巩固过去管用见效的‘实招’‘硬招’,更得拿出‘新招’。”梅建华说,报告提出的“新设公益性岗位40万个左右”就是一大“新招”,面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政府如此大规模创设公益性岗位,山东走在了全国前列。下一步,各地要建立工程化、项目化推进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让黄金政策尽快发挥黄金效用。

  让更多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增收共富基础的重要途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在省两会召开前,省政府出台进一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52条”。报告也提出,出台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省级试点,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走向共同富裕,既要抓重点,也要补短板。报告提出,兜牢民生底线,完善制度安排。对此,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代表表示,2022年,省财政将坚持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确保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继续支持办好20项重点民生实事,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其中,九类困难群体救助标准再提高10%。

  共同富裕,意味着共享发展成果。诸城东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备维修主任王泳中代表,对报告提出的“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行动计划”格外关注。

  据估计,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在4亿人左右。而技术工人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企业,一般技术工人月工资5000元左右,大型设备检修高技能人才月工资超过1万元。”王泳中建议,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壮大技术工人队伍,同时,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工资增幅要向一线技术工人倾斜。

  瞄准难点堵点痛点深化民生领域改革

  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破解民生难点堵点痛点,需要深化改革创新。开展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报告中许多民生改革举措引起代表委员热议。

  当前,某些慢性病患病率不断升高,但患者定期就诊率低。“医防融合是将疾病预防融入治疗过程,医护人员能及时与患者沟通,对减缓病情有积极效果。”青岛市卫健委主任薄涛委员说,去年青岛市城阳区率先开展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通过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的区域健康共同体,建立了对慢性病患者的随诊监测机制。

  今年,全省继续开展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薄涛建议,一方面要重视对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协调管理,出台办法激励不同层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向公众普及“治未病”观念,让更多患者进入医防融合管理体系。

  看门诊要花自己的钱,住院却有报销;看病宁可扎堆去大医院,也不去基层门诊……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侯桂华委员注意到,由于无法进行医保门诊统筹报销,一些地方出现了“小病大养”“小病不治拖成大病”现象。

  优化资源合理配置,让民生保障更精准。“报告提出,‘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建立职工、居民普通门诊统筹制度’,把参保人员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既减轻了群众门诊就医的经济负担,又提高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侯桂华建议,在实施门诊统筹的同时,应继续创新就医管理和付费机制,由费用控制向成本控制转变,适当拉开不同层次医院医保门诊报销的比例梯度。

  “一老一小”问题最是牵挂人心。对于报告中提到的“探索建立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滨州市沾化子梅养护院院长高子美代表认为,长期护理保险从“职工”覆盖到“居民”,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相应扩容。建议在对现有护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的同时,依托高等护理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等,加快对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

  高标准高质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好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推进临床专科能力“攀登计划”,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审议讨论报告过程中,很多代表委员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这些“先行区”“国家级”字眼的背后,是山东在新起点上,以民生需求为牵引,高标准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改善人民生活。

  省教育厅副厅长戴龙成代表对此感受深切。他告诉记者,“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面向1万多所乡村学校新建改扩建校舍2500多万平方米,新配置价值近百亿元教学、生活仪器设备,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显著提升。

  但正如民盟山东省委会的一份提案中指出,目前,财政教育经费、硬件配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山东省城乡之间有差距。

  “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拉高标杆和均衡发展。”戴龙成说,去年,山东省被教育部确定为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的唯一省份。“建好先行区,要努力实现乡村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布局优化、办学条件优良、教师素质优秀、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水平优质,为全国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青砚委员认为,报告中提到“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沂蒙红色文化、泰山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等内容,实际上是一种“全域创建”,通过场、馆、院、校等融通配合,让空间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培植文化自信的“土壤”。

  报告提出,擦亮“好客山东”“山东手造”品牌。在菏泽,各种精深加工、充满创意的牡丹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外地游客到菏泽的必买“手伴”。菏泽康辉国际旅行社总经理侯宪会代表说,文化特色在旅游业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擦亮两大品牌,让群众在享受高品质文旅生活中提升文化认同、实现文化传承。(张春晓 齐静 赵琳)(完)

[ 编辑:张建波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7112830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