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奶奶和她的布老虎

2022年01月29日 09:49:20 来源: 新华网

  临近农历虎年春节,山东省莒县陵阳街道西北场村82岁的赵桂兰老人格外忙碌。她结合非遗与民俗,制作了形态迥异、惟妙惟肖的布老虎,增添了浓浓年味。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赵桂兰的母亲经常缝制一些布老虎、虎头帽、虎头鞋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在她母亲的影响下,赵桂兰从小就喜欢上了这门传统手艺。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一把剪刀,几根针线,赵桂兰靠着这门手艺将三个孩子拉扯大,虽然现在孩子们已经成家立业,但赵桂兰仍然坚持缝制布老虎,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赵桂兰说,缝制布老虎能锻炼手和脑,她今年82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也很好。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黄色、橘色、红色为布老虎的主色调,布料经过剪裁、缝纫拼接成布老虎的“皮肤”;在预留的小口处塞入一种被称为“棉子”的填充物,塞满后布老虎便变得圆润立体起来;将事先做好的尾巴、耳朵、鼻子、眼睛等部件与主体缝合起来,一只布老虎的结构宣告完成。整个手工制作过程,赵桂兰得心应手,动作娴熟,一气呵成。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赵桂兰也在不断改良和创新。“以前的布料颜色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红、绿、黑、白等简单的色彩搭配。现在的布料颜色丰富多彩,逐渐变为以红、黄色为主色体,再搭配各种色彩的形式,为布老虎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无论从色彩,老虎的形态,都比过去好看多了。”赵桂兰说。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赵桂兰介绍,在当地,女儿生了孩子,姥姥、姥爷要送给孩子布老虎,这是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期望与祝福。从一针针、一线线的缝制中,将满腔的爱意缝入其中。新华网发(艾苗苗 摄)

  缝制布老虎,没有统一的样子,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每个人缝制的都不同。但主要还是突出老虎的头、眼、耳朵、鼻子、嘴,以及尾巴的造型,让人看着有老虎勇猛的神态,但是看上去又可爱,还有一点憨态。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随着技艺越来越娴熟,赵桂兰制作的手工布老虎越发细致,形象更加动人,作品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2020年,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手工技艺类·莒县手工虎头布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在农村,贸易的主要场所就是集市,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赵桂兰整理布老虎准备去集市卖。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赵桂兰骑车去赶集。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赵桂兰在集市卖自己制作的布老虎。

  多年来,赵桂兰一直坚持在农村大集上卖自己缝制的布艺作品。虽然大集上物品丰富多彩,但她的布老虎摊位仍格外显眼。2008年,布老虎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莒县,这门手艺已近乎失传。现在,布老虎对于赵桂兰来说,早已不单单是营生手段,更多的是一份传承。她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记住布老虎这一非遗文化,她愿意无偿教授求学者,一心想把这个手艺世世代代传下去。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 编辑:艾苗苗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11128306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