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频道 > > 正文

收藏1.4万件老物件 济南75岁老人开家庭博物馆

2022年05月19日 10:11:03 来源: 齐鲁晚报

  在山东济南经七路春元里小区一处地下室,藏着一家“齐泉博物馆”。

  所谓“齐泉博物馆”,意指“齐鲁泉城”。博物馆的主人是今年75岁的崔兆森,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济南人。在400平方米的博物馆里,崔兆森收藏了14505件老物件。

  这些老物件不是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而是崔兆森一家三代人生活中用过的器物。小到糖纸、信件、铅笔,大到缝纫机、电视机、自行车……处处都是岁月的味道。

  关于崔兆森办这样一个家庭博物馆的初衷,要从1994年讲起。那一年,崔兆森妻子的单位分给他们一套三居室的宿舍。崔兆森说,“两间做卧室,一间当书房,我决定系统地整理一下以往的生活资料”。

  崔兆森1966年高中毕业,1970年入伍当兵,曾经多次受过嘉奖,并立过三等功。当了15年兵,崔兆森从部队转业到机关单位工作。

  在部队时,崔兆森曾担任文化干事,分管电影组,经常下连队放电影。崔兆森对《大众电影》杂志情有独钟,“当时能看电影、看报纸,就是我们全部的业余文化生活。而电影,对我们这代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淘换一本《大众电影》杂志,崔兆森跑过很多城市。“那时候网络不发达,收藏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崔兆森常常坐火车到上海、南京等城市,辗转多个文化市场、旧书市场,一本一本地淘《大众电影》。

  2002年,朋友告诉崔兆森,在济南一个文化市场有一本《大众电影》创刊号。崔兆森骑上车就到文化市场,花了2800元钱买下这本创刊号。2800元,对于他来说不是小数目,但是经验告诉他,一旦迟疑,就会错失这本杂志。崔兆森说:“之前有一篇写我的文章,叫《寻寻觅觅十年路,一步之遥大团圆》。一直到我买下这本创刊号,才真正实现‘大团圆’了。”

  《大众电影》杂志成为崔兆森漫漫收藏路的开端。经过20年的积累,崔兆森的收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2015年9月25日,崔兆森创立了“齐泉博物馆”。

  老物件里的旧时光

  在崔兆森的齐泉博物馆里,旧时光“看得见”“摸得着”。

  循着时光的轨迹,博物馆里年龄最大的老物件,要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崔兆森的母亲曾经穿过的衣服、父亲用过的书本。

  齐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崔兆森用50多年写的129本日记。“这些日记里,倾注了我最多的心血。”崔兆森说。

  “入伍后,我憧憬着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就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现在。”如今,这些日记本摞起来有两米多高。崔兆森的日记很有特点,就是将每一天的生活如同“流水账”一样记录下来。

  “1970年12月22日,早上穿上了一身军装,披挂了帽徽和领章。父母、妹及李荣送我出门……到了部队,他们分别给我进行了入伍教育谈话。”这是崔兆森写下的第一篇日记。

  “很多时候生活虽然单调,但是现在回头看,反而觉得很有意思。”崔兆森说。

  现在,崔兆森每天早上到齐泉博物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头一天的生活写在日记本上。

  崔兆森还用自己“二指禅”的技术,将这些日记陆续录入到电脑里,总计1500多万字。“把日记录入电脑以后,最大的好处就是检索方便。”有时,崔兆森偶尔想不起一件事情,就从电脑上检索出来。

  崔兆森说:“这些日记实际上也是社会发展的大数据。我有很大的感受,就是这一代人很难理解上一代人的生活。我希望后来人知道我们这一生是怎样度过的。”

  关于孩子的物件,崔兆森摆放得别有新意。一个婴儿车里装着一台电脑。“这两样物件,正是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标志。”

  每年3000多人来参观

  齐泉博物馆每年会迎来3000多人,人们来寻觅记忆,或者存放记忆。

  自从建起博物馆,崔兆森便向公众免费开放。每年寒暑假,会有很多学生来到齐泉博物馆参观。附近的社区和单位也会把党建活动安排到这里。齐泉博物馆被评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有人来参观时,崔兆森就会变成讲解员,为来者讲述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很多人说,“我们家也有这些老物件,但是都没有完整地存下来。到这里一看,感觉似曾相识,会想起自己过去的家庭生活。”

  陆继琨是众多来访者的其中之一。在参观完博物馆后,陆继琨受到极大的触动。第二天,他又来到博物馆,并带来一大堆老物件捐赠给博物馆,其中有一台音响和一本护照。

  陆继琨向崔兆森讲起音响和护照的来历。当年,陆继琨买这台音响花了一万多元钱。“老陆一直注重追求文化生活。”崔兆森将陆继琨的音响摆在他曾经用过的音响旁,并标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陆继琨的护照也很特殊。“老陆退休以后,去过85个国家,护照上盖着85个章,最后章都盖不下了。”崔兆森的博物馆里放着一张特殊的中国地图。在地图上,崔兆森在每个省份都附上了自己的留影。崔兆森说,“这些都反映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

  后来,陆继琨还将自己的自行车、旅行包等,都捐赠到了齐泉博物馆。崔兆森说:“大家的很多老物件丢之可惜,放着没用,就送到我这里了。”

  崔兆森特地留出几个柜子,为大家存放老物件,存放记忆。

  “这是我们的‘人世间’”

  齐泉博物馆里这些曾经司空见惯的老物件,在一波一波时代浪潮退去之后,留存下时代的痕迹。

  在一个又一个老物件前,崔兆森讲述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有了打火机,火柴被淘汰了。有了计算机,算盘被淘汰了。”

  崔兆森还保存着老家“小纬六路南街”的门牌,“过去的很多场景在我们现在的城市里已经遗失,但是从这些老物件里还能回忆老济南的生活。”

  平时,崔兆森和哥哥一起打理齐泉博物馆。“我75岁,哥哥81岁。现在每天打扫这里,我们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崔兆森说,“我想找一家文化单位合作,帮我管理博物馆,把这些历史传承下去。不过做这件事情,需要有情怀。”

  在齐泉博物馆里,有一个独特的相框。中间放了电视剧《人世间》的剧照,四周放着崔兆森一家人的照片。最近,电视连续剧《人世间》热播,崔兆森也迷上了。他说:“我觉得《人世间》这部电视剧就是反映我们这一代普通老百姓的人生。我这个小博物馆,也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切面。在这里,大家或多或少能够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崔兆森感慨,“我们父母那一代,生活不容易,艰苦奋斗了一生。我们这一代生活在一个和平环境中,经历了很多巨大变化。孩子们赶上了好时候,可以尽情驰骋在更广阔的天地。可以说,我们与祖国同成长,共命运。”时代,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具体的体现。

  崔兆森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家庭博物馆里的中国——我家七十年》,里面详细讲述了家庭博物馆里老物件的故事。山东大学《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为崔兆森作序:“他以他的用心与坚持,通过个人记述、个人档案、个人收藏,对逝去的历史实施了抢救,为时代变迁留下了一份生动的记录,留下了宏大历史的私人‘切面’,这是十分难得的。”

  采访最后,崔兆森说得语重心长:“这是我们的人世间,希望大家看完博物馆,能够看清我们走过的路。”

[ 责任编辑:王媛媛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7112866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