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粮仓迈向新时代 德州“吨半粮”创建首季纪实
7月的鲁西北大地,留存的麦香记录着不久前的丰收景象。对于产粮大市山东德州而言,此次的丰收非比寻常。
这是刷新纪录的丰收——多个县(市、区)的小麦实打单产创历史新高。其中,临邑县翟家镇最高地块亩产839.2公斤,刷新德州小麦单产纪录;
这是普遍增产的丰收——全域普遍亩产增加100公斤左右。其中,120万亩“吨半粮”产能创建核心区,超60%的地块亩产超650公斤;
这是“打赢翻身仗”的丰收——去年德州遭受严重秋汛,小麦播期较往年推迟15至20天,及时应对科学施策,实现了“低开高走”;
这是“首季开门红”的丰收——2021年9月,德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夏粮实现丰收是老粮仓迈向新时代的印证。
书记成了田秀才
去年秋天,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在全市“吨半粮”产能创建动员会上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今天重点讲四个字——书记抓粮!”如今,这四个字已经成为德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心中拉满的弓、绷紧的弦。
早晨7:30,临邑县翟家镇党委书记张万里准时来到自己的千亩“指挥田”巡田。这往往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始。
“生长期的麦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天不见就想。”张万里说这话并不是矫情。整天和农民、土地打交道的他,深知“吨半粮”的意义。
镇上和各村党支部书记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设立“红黑榜”进行督导。督促别人的同时,张万里不敢马虎,他为自己的千亩“指挥田”设立“成长日记”,以24节气为节点,详细记录生长情况,积累粮食生产大数据。张万里创建了“吨半粮云上专家顾问交流群”,如今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土专家”“田秀才”。
“到腰站镇‘指挥田’去看看!”3月27日,疫情刚过,平原县委书记王玉东便急匆匆赶到地里。他发现有一部分苗稀、苗弱,现场便联系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欧阳竹研究员及省、市技术团队进行指导,同时要求农业部门在全县排查苗情。5月25日,小麦即将成熟时,王玉东再次来到腰站镇“指挥田”查看。“王书记,你看看这麦子,没问题了吧!”种植户咸敬增远远便打起招呼。“报名参加粮王大赛了吗?”“报名了,说不定能获奖呢!”
有人认为,农业对德州是一种负担。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德州有粮食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是中国的老粮仓。德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吨半粮’产能建设,这是我们扛牢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益探索,是发挥德州农业优势的现实选择。”
德州市设立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指挥田”,总面积达到了142491亩。走进德州“吨半粮”产能创建核心区,可见一块块写有责任人、指导专家、面积规模、产量目标、种植品种、关键技术等内容的“指挥田”公示牌,这一块块矗立在地头的公示牌,就像一面面飘扬的党旗,让百姓有了信心,让土地有了力量。
人有热情 地有精神
为推动粮食高产,德州掏出真金白银,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让粮田成为真正良田,让好地种出好粮。
禹城市莒镇李屯村有座曲季桥,桥下的沟渠运行几十年,泥沙沉积导致河底抬高,农民多年来浇地用不上黄河水。去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黄河水滚滚而来。站在桥上,87岁的老党员于仁芳感慨万千,“‘吨半粮’建设,受益的是咱老百姓!”目前,德州已建设完成683.7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七成。今年,德州投入资金合计17.3亿元,继续建设高标准农田89万亩。
“以前自己耕地,最深也不过15厘米,现在政府给我们免费深耕,能翻到30厘米,这下地可都有劲儿了!”陵城区义渡口镇种粮大户孙洪新说。“用养结合,也能让土地‘歇口气’!”义渡口镇党委书记孙丽苹说,当地通过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一系列“组合拳”,有效提升了耕地里的有机质含量,为粮食可持续高产提供了地力保障。德州通过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吨半粮”产能创建核心区深耕技术覆盖率、配方肥利用率均达到100%,土壤有机质含量16.71克/千克,高出一般地块0.3个百分点。
“良星99”的研发历时8年,是全国第一个由民企育成的国家标准对照品种。“培育一个良种,过程虽然很漫长,但我们坚持自己培育,把农业的‘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让农民种下的每一粒种子都是良种。”虽已有16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通过审定,但宁津县的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升没有停下研发的脚步。德州打造陵城区、宁津县、夏津县3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县,乐陵市、齐河县、平原县3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县,并建立起1200余亩的“吨半粮”高产多抗品种筛选示范区,选择济麦系列、山农系列、良星系列等当前主推品种和新审定品种进行集中展示,为“吨半粮”创建繁育筛选储备高产优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