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频道 > > 正文

黄河防汛一线新鲜事:"巡河员"会飞 值班室有"千里眼"

2022年08月05日 08:56:02 来源: 大众日报

  九曲黄河,从山东入海。大河之治,始于安澜;安澜之首,取于备汛。根据水利部预测,今年“七下八上”期间,黄河中下游可能发生超警洪水,黄河防汛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在经历了去年罕见的秋汛之后,黄河防汛有哪些新变化?记者近日到济南、东营等地进行了蹲点采访。

  会飞的“巡河员”让巡河流程再造

  “嗡嗡嗡……”8月1日清晨,一位特殊的“巡河员”飞过,仔细检查着靠水坝岸的一山一石。这是今年槐荫黄河河务局北店子管理段工作中的新变化:采用无人机方式加强巡河工作。

  正在操作无人机的是年轻的“老飞手”冯天。他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一边细心观察着实时传输到地面操控仪屏幕的画面,既对河段整体情况进行巡查,也对重点位置进行全面细致的拍摄记录。

  “我们原来人工巡河主要是开车沿堤查险,但是像一些背河和滩区,尤其下了雨进不去,或者一进去要一两小时才能出来。但是用无人机10分钟就能巡查完,而且还能很明显地发现一些雨毁的地方。”冯天说。

  冯天是名“95”后,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工作之后,他与管理段上的其他同事一样,负责巡河检查等日常工作。

  当前,黄河汛情相对稳定,管理段对无人机的工作安排为三天一巡。“我们会根据降雨量、河流流量等变化及时调整巡查频次和巡查时长,加强对重点河段的管控。”槐荫黄河河务局北店子管理段段长李煜说。

  与冯天不同,在垦利黄河河务局路庄管理段,“飞手”李振波是段上的“老黄河”。

  在段上,见到李振波大家都叫声“哥”。1981年出生的李振波,已在段上工作了18年,年龄和资历都是最“长”的。不过,他却是段上最“年轻”的无人机操作员。

  8月1日下午4点,室外依旧酷热。李振波坐上同事丁文政所开的巡查车,来到常庄险工。在平坦处轻轻放下无人机,启动开关,无人机的四条“细腿”上,闪起红绿相间的灯。在李振波遥控操作下,无人机升至空中40米左右。见无人机飞行状态平稳,李振波又坐上车,沿联坝路往西缓缓行驶,无人机则以每秒12米的速度同步前进。

  “无人机有3块电池,一块电池差不多能飞30分钟。险工、控导、淤区都要飞一遍,人走得太慢,电池电量无法支持全程,只能一人开车,一人操作飞行。”坐在副驾驶座上,李振波紧盯着遥控器的显示屏,工程整体运行情况、河势变化情况、周边环境及人员活动情况都是巡查要点,视频监控的死角区域及人眼难以观测部位则要进行补充巡查。每到巡查重点区域,或被树草遮挡处,他就放大屏幕仔细观察。

  地上跑的车、天上飞的无人机在郁郁葱葱的联坝路上构成了和谐画面。

  去年,无人机刚开始巡查时,李振波还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操作无人机对他来说是“自学成才”。“我们段上2019年就配备了无人机,原来我们有一位经过专业培训的无人机操作员,我没事的时候经常开车跟他去巡查,偶尔也试着飞一下。前段时间他调去了别的管理段,我就正式接手了这项工作。”

  李振波起初也担心操作失误,无人机被损坏或坠河。他先在平地上练习,适应了几天才试着沿河巡查。“现在操作很熟练了。”无人机成了“老黄河”李振波的“新搭档”。

  “无人机的画面可实时回传到管理段,技术人员在会议室集中观看影像资料,分析无人机拍摄的工情、水情画面,预判可能存在的隐患及薄弱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垦利黄河河务局路庄管理段副段长马凯强说。

  让无人机这样的新科技成果上阵,各地持续推动业务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创新,用“新科技”筑牢安全堤坝。垦利黄河河务局局长张继龙介绍,目前垦利辖区内有68处视频监控点、7架无人机、7套视频会商设备,组织人员定期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及维护。已编制完成《“三个全覆盖”运行管理制度》《视频监控系统操作规程》《无人机巡查操作规程》《视频会议系统操作规程》及《基层段所视频监控及无人机工程巡查应用方案》,统一使用标准。

  8月2日上午8点半,路庄管理段大门旁的值班室里,值班人员程明鑫来到电脑前,打开黄河河口管理局综合管理平台,开始视频监控“巡河”。

  按照先上游坝段后下游坝段的顺序,程明鑫从常庄险工开始巡查。记者看到,视频巡河操作起来并不复杂,摄像头的取景方向、缩放比例都可以调节。

  “视频巡查,我们要看备防石是否完好,坝面是否平整、是否存在冲口浪窝、是否有高秆杂草及垃圾,沿子石是否平顺、有无塌陷及裂缝,坦石坡是否有塌陷、垃圾;根石是否平整、有无缺失等情况。”程明鑫说。

  “宁海控导新4坝有沿子石缺失。”程明鑫发现问题后,立即截图上报,“这种情况我们要通知外巡人员到现场进行确认,找专业的人员进行维修,一般当天就能解决。”

  路庄管理段担负着辖区内33.83公里堤防,三处险工、两处控导、八座涵闸、两处滩区以及多处淤备区的修防管护任务,管理段工作人员13人。过去“巡河”,一天两次,即使分成两组同时进行,单次也需要两三个小时。严寒酷暑、恶劣天气下,巡河更是“苦差事”。现在管理段安装各类高清摄像头16个,视频监控巡河,值班人员半个小时就能完成。

  上午9点,外巡人员宗杰到值班室穿好救生衣,开上巡查车,从上游坝段的常庄险工开始,到各工程一一“打卡”。

  宗杰话不多,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奔往目的地。每到一处,他都要打开手机定位与工程巡查App,填写天气情况,拍下工程标志石照片并上传,然后检查坝顶、坝坡、排水坝等是否完善,再到视频监控和无人机的盲区仔细查看。在宁海控导等视频监控巡查发现问题的位置,他还要进行手机定位、拍照。

  每处工程停留二三十分钟,完成现场巡查回到管理段时,已近12点。这时,宗杰早已不知道被汗水打透了几遍,黝黑的皮肤闪着莹莹水光。

  马凯强告诉记者,2021年,山东黄河河务局推行视频监控全覆盖、无人机全覆盖和视频会议全覆盖的“三个全覆盖”应用,开启了空地结合、交叉立体的巡查新模式。如今,非调水调沙、大洪水时期,视频监控巡查每天分三个时段进行,8时-10时、14时-16时、22时-次日2时各进行一次,每三天完成一次无人机全覆盖巡查,人工巡查减为每天一次,巡查的频率、效率和质量都大为提升。

  创新点子,源自黄河,保卫黄河

  创新在一线,在基层劳动者。记者采访时,被防汛一线的创新力量震撼。

  在路庄管理段,一进创新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干净整洁的工作桌,西侧有一个工具角,里面摆放着各种工具。东面、北面靠墙展示的是路庄管理段一代代职工研究创新的工具,手扶式剪草机、开槽破冰机、打草机除草翻土轮、无人机、第一代URS黄河滩唇出水高度测量器等。“这体现了路庄管理段创新成果从机械化到电子化的发展过程。”URS黄河滩唇出水高度测量器的技术负责人马凯告诉记者。

  大学学通信工程专业的马凯,2019年到路庄管理段工作。“我在路庄管理段经历了两次汛期,汛期的时候探测滩唇非常危险,河岸的滩唇是淤积形成的,水一冲便会坍塌。我们测的是滩唇离水面的高度,之前是人工用尺子接近水端测量,后面必须有几个人拉着才能保障安全。”

  受到触动的马凯,有了发明的意愿。利用刷墙的铝合金杆、油罐车上的液面高度传感器、电池、显示屏等制作完成了第一代测量器。马凯懂设计原理,但应用经验少,比如说防水、夜视等功能,都是工程测量的同事提出来的,在研究过程中,大家会定期在创新工作室中开会,集思广益,相互讨论,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工具的研发。

  “第一代就非常好用,但是线路太多。改良后的第二代测量器各部分可以拆卸,分装在箱子里,携带更加方便。”马凯介绍,7月底,他在济南参加了2022年山东黄河防汛抢险技术大比武,测量器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而他目前正在酝酿更新迭代,想利用4G模块将测量器屏幕中显示的内容通过信号传到值班室的屏幕上,实现画面同步。

  在济南市槐荫区,集体智慧的创新在工程建设方面大放异彩。槐荫黄河河务局经济办公室副主任宋斌,是创新的主力军。

  记者采访时,他正在研究一项用于预防处理堤顶裂缝的材料。“原先用于堤顶裂缝处理的材料多为水泥砂浆,颗粒较粗,裂缝较深时难以深度渗入,对裂缝补齐加固的效果有限。”宋斌说,他们试验的新材料不仅颗粒细,能够较好地深入裂缝中,且凝固后硬度更高,实现从源头解决问题。

  除了目前正在研发的项目,创新工作室此前的不少创新作品,都被推广至各大防汛单位,实际运用到基层一线防汛工作中。

  前年研发的“水灰比测定仪”,能够高效短时对混凝土的水灰比进行快速测定,以判断其是否达到施工标准,避免出现施工后质量不达标、工程开裂断层的现象。宋斌向记者阐释了该仪器的制作原理:这一仪器利用无线信号传导的原理,大大节省了从前人工操作的时长,有效解决了防汛工程施工中的一大难题,并获山东黄河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们的创新,都是来自一线,创新成果都是从问题而来,奔着解决问题而去。”宋斌说。以创新工作室的形式把大家聚集起来,集思广益,共同为防汛工作出谋划策的同时,让每个人的业务能力都有所提升。这样的队伍,技术越来越“新”。

  技术做不到的地方,人的力量最重要

  尽管有了新的科技手段,在“技术”做不到的地方,“人”的力量最重要。

  站在杨庄险工旁,槐荫黄河河务局吴家堡管理段段长郑将将,讲起了他经常做的一项颇为危险的工作——“探测根石”。

  “黄河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用探测杆伸到水下,来确定河底的根石有没有松动。”郑将将说,根石稳固了,大坝才能稳固,才能保证黄河大流量过境时,岸边一切安稳。

  探测根石时,每四人一组。郑将将说,根石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都是黄河最湍急的地方。“要穿好救生衣,把安全绳系在腰间,后面的人拉着,确保探石人员的安全。”

  这是一项非常考验经验的工作,一根几米长的绳子,传递着同事之间的默契与信任,也成为多年来“面水而立”的一条亮丽风景线。

  巡河、护堤、抢险……防汛是苦差事,只是当作一份混日子的差事肯定做不好。防汛人,骨子里得有股战天斗地的干劲儿。

  8月2日,记者来到段店管理段,段长徐念耀正忙着发工装。为了更好展现黄河职工新形象,此次下发了夏季、春秋和冬季三款服装,融入了“二级悬河”“砌石工艺”等山东黄河治河文化元素的设计理念,采用了“海蓝、湖蓝、泥土黄”等色彩元素。“‘换装’后,精气神一下子就上来了。”徐念耀说。

  中午,东营市垦利区,路庄管理段院子里安安静静。下午2点,大喇叭准时响起军号声,院子里顿时紧张忙碌了起来。

  1998年出生的赵晴,去年来到路庄管理段工作,没多久就赶上了基层段所标准化建设及准军事化管理试点。“叠被子、穿军装、列队训练、内务评比、开晨间会议、放军歌、听起床和吃饭号,一时梦回高中大学军训时。一开始比较难适应,不过慢慢就好了。”赵晴说,每次响起军号与军歌,她总是能精神振奋,“准军事化管理,对于提高集体凝聚力、团结奋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去年秋汛也检验出了防御短板。在一些地区,随着沿黄村镇青壮年外出务工,群防队伍难以落实,且队伍构成人员普遍年纪偏大,无法适应高强度的抢险工作。

  “汛期较短的情况下人员还容易组织,年轻人也能回来几天,但像去年那样,秋汛延续近一个月,人员调度就存在很大困难。”沿黄某村的党支部书记说。

  如何充实这一力量?今年开始,山东黄河河务局开始创新探索防汛队伍建设,在淄博、聊城等地试点开展“1+N”多元力量参加黄河防汛抢险新机制,将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与消防救援、企业抢险队、民兵等既有救援力量相结合,打造部门协作、招之能战的防汛救灾队伍。

  整合多元抢险救援力量,首先要进行统筹整合。在垦利,记者见到了一本《垦利区2022年度防汛防台风应急工作手册》,应急救援队伍信息中,有全区防汛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专家等7项列表,对救援队的名称、人数、地址、值班电话、手机号、联系人、救援类型等进行了详细登记。

  东营市垦利区应急管理局应急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姜志亮告诉记者,工作手册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更新一次。目前,垦利区共有防汛队伍40支1712人。其中,消防救援队伍1支22人,武警队伍1支20人,民兵队伍8支86人,专业防汛队伍9支506人,政府辅助防汛队伍15支931人,社会救援力量6支147人。“这些队伍是比较专业的,平时会参加救援的训练和防汛演练,确保一旦发生汛情,应急救援队伍能够顶得上,打得赢。”

  路庄管理段宁海控导附近的黄河生产堤东约200米处,天高地阔,地面平坦,比路面稍高的是玉米,比玉米更高的是三台蓝色皮带式抽油机。抽油机配电箱为防汛选择了架空设计,油井四周排水沟纵横交错。这样的油井在垦利的黄河滩区很常见,有的油井距离黄河仅十几米。

  “去年秋汛期间,我们与河务局、地方一起联动,出动力量共同守堤护坝,保障了油井的正常生产。”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石油开发中心胜丰项目部采油站站长饶向宁介绍,石油开发中心对于黄河防汛工作非常重视,今年进一步加强常态化实训演练,提前组织防汛人员、调配特种车辆、防汛物资等,确保应急物资早准备、防汛队伍早集结。

  沿黄乡镇组织的一线防汛队伍,是群众防汛队伍的中坚力量。如何加强对这部分力量的精准管理?

  路庄管理段所在的垦利区胜坨镇,制订了一套镇级(镇防指)-工作区-村级三级黄河防汛细化方案。

  胜坨镇黄河防汛镇级责任人王立兴表示,镇防指主要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指导黄河防汛日常工作,组织、指导黄河防汛工程的建设;四个工作区划定责任区块,设置包靠领导AB角;18个村分别成立党员突击队,人员名单、负责人、电话等登记在案,后勤保障等工作也作了详细部署。

  不仅是抢险人员,“1+N”多元力量另一种应用,还体现在防汛料物的多渠道保障上。

  就在几天前,在一场抢险现场物资调运科目中,槐荫黄河河务局在短时间内协调多家代储企业,筹措了石料、救生衣、编织袋等物资运抵现场,保障了抢险需要。

  “这是我们首次尝试利用‘1+N’多渠道调运防汛物资保障抢险所需。调运反应迅速、及时高效、有条不紊,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槐荫黄河河务局局长张新在现场介绍。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槐荫黄河河务局积极寻找防汛物资生产、销售、租赁、储备企业,签订代储协议。建立动态管理台账,确定代储的铅丝网片、土工布、砂石料、挖掘机、装载机等各种防汛物资和机械,全面保障防汛抢险所需。

  张新认为,基层是保障黄河安澜、取得治黄新突破的基础和根本,黄河防汛一盘棋,需要社会各界协同配合、共同联动,共同凝聚起战胜一切挑战的强大合力。(于新悦 陈巨慧)(路文琦 陈涟漪 李甜甜 参与采写)(完)

[ 编辑:张建波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7112889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