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频道 > > 正文

山东烟台:新时代耕海人 接力绘深蓝

2022年09月01日 10:56:29 来源: 齐鲁晚报

  肖显明(右)辞去城里的工作,回海岛当起新一代渔民。

  肖波(左)、肖显明父子是南隍城岛一代代渔民的缩影。

  肖波在山东烟台南隍城岛生活了大半辈子,年轻时出海打鱼,年老后开船钓鱼,日子里灌满了风浪。

  南隍城岛位于烟台长岛北端,形状酷似一把冲锋枪。去一趟南隍城岛不容易,离开更难。岛上无数老一辈渔民,都如同肖波一样,靠海而居,以渔为生,他们希望后代摆脱这种铺风盖浪的生活。

  十年过去,南隍城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岛上发展海洋渔业,建了新房,成为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而在南隍城岛东部海域,“经海001号”深远海智能网箱的建立,让近海养殖向深远海养殖转变。

  肖波本想让儿子肖显明摆脱渔民生活,没承想,儿子却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岛当了经海001号的“渔民”。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像肖显明一样成为“新渔民”。

  从小船捕捞到深海养殖,闯海人的故事里,写满了过去十年山东耕耘海洋的变化,也续写着“捕鱼人”的新篇章……

  铺风盖浪

  凌晨两点多,肖波打开灯,披了件褂子,趿拉着拖鞋走到院子里。他习惯性地先看看手机里的天气预报,风浪小、没有雨、没有雾。知道这一天能出海,肖波提起一股子劲头。

  装好鱼饵、带上点心,肖波来到码头,一跃跳上船。四年前,肖波查出心脏不好,他就不在岛上的养殖场种海带了。他花一万五千块钱买了这艘船,一人一船,开始出海打鱼。凌晨四点多,天刚刚放亮,南隍城岛已经四处响起了动静,渔民们纷纷赶往码头,码头上俨然一副千帆竞发之势。

  今年57岁的肖波,在南隍城岛生活了大半辈子。南隍城岛陆地面积少,海域面积大,岛上老百姓靠海吃海,祖祖辈辈皆是如此。

  肖波爱出海,十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大船外出打鱼。出海前,要往船上搬汽油和冰块,渔获便由这些冰块来保鲜。

  肖波从学徒开始干起,做饭、看设备、补渔网、打绳结,学的日子久了,才能拉网、开船。

  “啥叫闯海?那真是铺风盖浪。”肖波这样形容过去出海的日子。海上生活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那时没有通信设备,没有导航仪器,出海全靠经验、运气和勇气。

  肖波记得,有一次,他们的船在烟台龙口遇到风浪,浪卷到船上,船摇晃不止。肖波低头一看,水深到发黑,他害怕极了。船上12个人都不敢乱动,坐在船尾紧紧抓住绳索,好在船最终驶入港口,避开了风险。

  肖波成家后,出海的日子总让妻子挂心,他就决定到村里养殖场干活。一年到头,人闲不着。冬天,肖波要更换养殖浮漂,整理海带养殖筏架,忙着海带夹苗播种作业。夏天,肖波要收海带,拿一根前头带铁质弯钩的工具,轻轻伸进水中,使劲一拉,便把一整片海带拖到收割船上,再用刀具将海带割开,几根捆成一捆,横搭在船上。遇到海流时,海带格外沉,肖波拔都拔不动。他还被养殖筏架上的钢丝打断过手指,在医院住了一个月。

  风霜,是刻在肖波脸上的纹络,也是留在他手上的伤疤。“家家户户都这么干,不干不行,为了生活嘛。”就这样,十年复十年,岛上居民靠天吃饭、靠海谋生,也没有别的出路。

  回岛当“渔民”

  以前,肖波拼命想让儿子肖显明离开这座岛,摆脱老一辈渔民眼中的苦日子。没承想,在烟台工作的肖显明,竟然回乡了。

  2021年,一艘快艇劈波斩浪,驶入南隍城岛。烟台经海海洋渔业公司看到南隍城岛海域的资源优势,计划投资建设烟台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首座深海智能网箱“经海001号”。

  起初,肖显明不了解“经海001号”究竟是什么,只知道它是一个在深远海上的巨型海工装备,养殖的黑鲪鱼相当于野生鱼。

  过去,南隍城岛上的渔民养殖黑鲪鱼,需要三年时间。烟台经海海洋渔业公司来了之后,岛上渔民只需将黑鲪鱼在自家网箱养一年半时间,再由经海海洋渔业公司收购到“经海001号”平台上继续养殖。

  为了更好地实验,经海海洋渔业公司在南隍城岛海域也建了几处小网箱,养殖黑鲪鱼。肖显明辞掉烟台的工作,回到岛上当起了“渔民”。他坦言:“一开始心里也多少有点抵触,担心重复我爸之前走过的老路。”

  热辣的太阳底下,肖显明开着船,带着组员驶向他们负责的网箱。说起开船,肖显明还是跟着父亲学的。父亲教他绳子丁香结的打法,教他避开风浪的经验。“小时候,我不喜欢跟着父亲出海,因为我总是晕船。”肖显明笑着说。开船时,他最担心的就是海上突然起雾,他要靠风向、海流和经验,才能安全返回。

  岛上渔民大多都是用5米×5米的网箱,而肖显明负责的网箱中,大的有30米×30米。他把船停靠在网箱旁,和组员把饵料的袋子拆开,将饵料倒进桶中,再“泼”进网箱里。只见黑鲪鱼游过来,跳跃着,饱餐一顿。

  风吹日晒整整一天,回到岸上,肖显明把防晒帽和防晒面罩摘下来,整张脸才露出来。才28岁的肖显明,脸上已晒出了黑斑,眼神里却透露出十足的坚毅。

  肖显明已在这里当了一年多“渔民”,更能体会父辈们吃过的苦。他说:“说实话,我挺佩服父辈们敢闯敢干、吃苦耐劳。闯海事业不容易,但总得有人来干。现在,我感觉我们年轻一代没有走父辈的老路,而是在走一条新路,闯更大的海。”

  深远海的“新渔民”

  肖显明心目中“更大的海”,在深远海。他曾到过“经海001号”,直夸“又大又稳”。就如同岛上的渔民一样,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深远海中,会有这样高大上的养殖平台。

  从南隍城岛乘快艇出发,远远看到在深海中巍然挺立的“经海001号”。作为亚洲单体最大装备型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实施主体,经海系列网箱赫赫有名。

  来“经海001号”上参观的人很多,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介绍:“经海001号,是2020年初开始设计,2021年6月投产使用的。”

  这个长宽为68×68米、深度40米、有效养殖容积达7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搭载了5G通信、海洋数据监测以及水下监控等多种系统,实现了网箱平台养殖自动化、智能化,单体网箱年产渔获600吨以上,填补了我国在30米水深养殖水域坐底式网箱养殖的空白。

  然而,如此巨大的网箱平台,只需要四名工作人员。也就是说,四个人就能完成过去三四十人才能完成的渔业养殖任务。

  1999年出生的朱顺港,是4位工作人员里年龄最小的。他是临沂人,从小生活在山里,对大海格外向往。因为对深远海养殖感兴趣,朱顺港在大学里选择了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他来到了“经海001号”。从此,他成为“新时代渔民”,开启了“深远海”生活。

  每天早上,朱顺港迎着日出和海风,开始一天的工作。朱顺港负责喂鱼,根据黑鲪鱼的生长状况,来投喂饵料。说起投喂饵料,朱顺港在设备间,打开自动投喂设备的开关,风机就会响起,饵料则通过管道喷向网箱。网箱里,黑鲪鱼黑压压一片,活跃地翻腾着。

  正是借助外海水深流大、饵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在这里真正实现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类野生”养殖。朱顺港喜欢观测鱼的生长状况,看它们自由自在地游动,看它们一天一天地长大。通过水下监控设备,朱顺港可以及时了解海水的流速、流向、盐度、溶解氧等多项指标,360度无死角监控鱼类的成长。这个网箱里面有多少鱼?鱼有多重、多长?通过雷达和鱼脸识别系统,朱顺港都能获知。

  “经海001号”,带给朱顺港很多惊喜和震撼。“我一直坚持留在这里,就是觉得深远海智能网箱以后会是一个发展趋势。因为它的智能化、机械化、现代化,让养殖更加便利和高效。”枯燥的时候,朱顺港就望望四面广袤无垠的大海,“幸运的话,还能看到江豚呢。”

  挺进深蓝

  在肖显明的记忆中,十年前,南隍城岛上每家每户都有船,后来海况不好,海鲜卖不上价,很多人把船卖了,离开了这座岛。近几年,大家又开始买船,干起渔业。

  一直以来,南隍城岛渔业养殖多为家庭模式,使用小型网箱。黑鲪鱼的养殖周期长,在内湾养殖发病率高,很多养鱼散户各自为战,即使养到成鱼后,1斤以下的鱼也很难卖出去。稍有闪失,就会全烂在海里。可以说,传统养殖模式,制约了当地海洋渔业的发展。

  “经海001号”选择了黑鲪鱼。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说:“一方面,黑鲪鱼在山东海域可以自然越冬度夏,是优良品种。另一方面,黑鲪鱼有供应链,能跟当地渔民养殖实现接力。”这样一来,过去渔民养殖黑鲪鱼,从小苗养到一斤半,大概需要三年。经海渔业与渔民合作后,渔民用一年半时间,将鱼养到半斤,经海渔业再进行回收,接着将鱼从半斤重养到一斤半。

  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李盛平说:“经海已经与岛上渔业合作社100多户渔民签订了‘大渔带小渔’合作养殖协议,每年可以收购鱼苗60多万斤。”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户+科研单位”的养殖模式,烟台当地有效整合16万亩海域,实现了全省最大规模的海域使用权流转,辐射带动2万多户渔民增产增收。

  海洋需要休养生息,每年5月到9月为休渔期。对于渔民来说,通过这种养殖模式,向深远海要资源,不仅收获了“大渔带小渔”带来的真金白银,也降低了内湾的生态负荷,为中国深远海养殖提供了示范。南隍城岛,重新书写着发展海洋渔业的历史。

  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李盛平说:“我们发展海洋渔业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是耕海牧渔,渔民在近海从事鱼类捕捞。第二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底播增养殖,渔民在内岸养殖海珍品等。第三阶段就是最近几年,科技发展颠覆了传统渔业养殖模式,从浅海养殖向深远海养殖不断探索。”

  肖波和肖显明,是南隍城岛一代代渔民的缩影,更迭着一代又一代闯海人的故事。南隍城乡党委书记、乡长葛猛说:“闯海人始终以干为本,以苦为荣,乘风破浪,敢闯敢干。”

  在这片海域上,已经集结了首批亚洲最大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经海001号”“经海002号”“经海003号”“经海004号”等,它们呈“田”字形分布,分立于黄海海面。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牧场建设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作为山东经略海洋、建设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百箱计划”将建造100座深远海智能化养殖网箱平台,通过“百箱”带动“千箱、万箱”,触发万亿级海洋经济产业链。

  “经海001号的投产,意味着我们成功迈出了一步,并且这是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张益额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优质、高效、安全为发展理念,推动现代渔业向科技化、集约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近海养殖向深远海养殖发展,挺进深蓝。”

[ 责任编辑:王媛媛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66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