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记者在农家院里见到老刘时,他正在厨房低着头忙活。屋里,泛黄的灯光透过纱窗四散开来;屋外,老伴正忙着给鸡禽喂食,这是他们温馨朴素的家。
老刘是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苗馆镇隈泉村远近闻名的村医,本名刘庆民,村里人都叫他“老刘”。隈泉村地处鲁西南,三面环山,交通不便,农村医疗养老一直是他的“愁心事”。
40多年村医生涯里,老刘负责的8个村、近600户人家,他不知走了多少遍。老病号的家门朝哪,鸡窝在哪,他都门清。为打消村民看不起病的顾虑,老刘给村民许下了“24小时接诊出诊,有钱没钱都看病”的承诺,就这样,几十年来医药欠费条攒了2000多张。
刘庆民在诊疗室检查各类药品。新华社记者高天 摄
为了接诊方便,他在卫生室搭了张床。“工作一忙就在这里过夜,卫生室早就成了我另一个家。”老刘说。
去年6月,老刘的第三个新家——他梦寐以求的“隈泉幸福院”终于建成了。群山环抱下,幸福院里两排灰白相间的平房虽不起眼,但医务室、食堂、卧室、洗澡间一应俱全。这里的10套周转房,可容纳20名孤寡老人居住生活。
早些年,老刘因病住院,发现邻床老人无儿无女、缺人照看。从那以后,他心里就放不下家乡的孤寡老人。减免药费、主动问诊、定期测量血压,老刘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但总感觉还不够。“给孤寡老人一个家”,这个念头10年前种下,就成了根深蒂固的梦想。
隈泉幸福院外景。新华社记者高天 摄
虽然每个月只有2000多元的工资,但老刘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他的桌子上,记者看到了几个手掌大小的册子,里面写着“众人拾柴火焰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0年来,他一直东奔西走寻找机会。当山东省民政厅2019年出台关心关爱老人“周转房+幸福院”政策后,建设村级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可获得一定政策补贴,老刘兴奋得一夜没睡,立马报了名。
2022年6月,在省市县财政支持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他又拿出攒了多年的积蓄,一座以村卫生室为依托的隈泉幸福院在村北头建成。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70岁的刘现秋是村里的“五保户”。幸福院落成第一天,老刘就邀请他搬了进来。“在这里住不花钱,健康有保障,头疼发热随时可以找他。”刘现秋说。
记者采访时,老刘的几位朋友送来年货,有的带蔬菜,有的捎米面。“政府还帮忙招了两个服务人员,她们每天都过来打扫卫生、做做饭,减轻了我不少压力。”老刘说。
刘庆民(中)与幸福院的孤寡老人们一起吃饭、拉家常。新华社记者高天 摄
现在,他在幸福院的办公室里又架起了一张床。“家里有老伴儿看着,卫生室有儿子盯着。刚建起来幸福院,很操心,我就住在这儿。”
采访结束离别前,老刘张罗着街坊邻居在幸福院包饺子。和面、调馅、擀皮、包制、出锅、上桌,食堂里两张大桌子围得满满当当,饺子的热气蒸腾而上,满屋氤氲着幸福的气息。“这里不仅是我的家,更是所有孤寡老人共同的家。”老刘对记者说。(记者王阳、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