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泉溪暖》:一部沁人心脾的暖心大剧
近日,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三泉溪暖》,热度持续攀升,获得好评如潮,那么这部剧的魅力究竟在哪儿?笔者观看后,认为该剧以具有乡土气息的本地生活场景、朴实真挚的情感细节刻画,描绘新时代农村特征、反映新时代党员精神,既是一部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主旋律精品力作,又是一部具有乡土气息、情感气息、时代气息、青春气息的暖心大剧。
充满乡土气息,“土”元素扑面而来
《三泉溪暖》用真实的乡村场景,蕴含着浓浓乡味与淡淡乡愁,带着观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回到心灵深处“一株花开满坡香,一家煮饭四邻香”的快乐老家。
电视剧开篇第一个镜头,便是喷涌如柱的墨绿色泉水——闻名遐迩的章丘区百脉泉泉群,接着镜头转到一片金灿灿的麦田,一下子将观众拉进了故事的发生地——大家都熟知的济南市章丘区“三泉村”。
剧中本地元素随处可见,更难得的是,这些元素与剧中人物、情节和故事推进融合得非常自然、相得益彰,比如煎饼卷大葱这一山东特色小吃,在三泉村村民的饭桌上出现;与上海企业合作本地贡米项目,男主角李铭泉热爱的黑陶艺术,恰到好处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明水香米、龙山黑陶、朱家峪等章丘元素、章丘特色与章丘亮点。
从某种程度上讲,电视剧《三泉溪暖》不只是一部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本土文艺作品,它更向广大观众朋友宣传推介了三涧溪村、章丘区、济南市的独特地域元素,而这正是中国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的缩影。
充满情感气息,“家”文化情暖人心
《三泉溪暖》这部剧,将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通过“咱村事”“家常事”“身边事”展现出来,以真动人、以情化人,避免了作为主旋律剧易出现的说教感,从而增强了整部剧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观众们一定记得,三泉村村委会入户墙上悬挂的红色“家”字符号,看似不经意,却屡次出现在镜头中。这个红色的“家”符号,其实正源于原型——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在三涧溪村创办的“家”字形管理体系。而主创团队也用这种方式时刻提醒观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剧中每个小家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伴着三泉村的一系列变革和发展而改变。可谓细节满满、十分用心。也正是用三泉村每个普通小“家”的故事,串起整部剧的主要基调,唤起观众最深刻的家庭情感和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可以说,剧中人物设计和故事铺展,全是以“情”来展开、用“情”来串联,其中,既有父女情、同志情,还有老乡情、朋友情,情情相投、心心相印。比如,年轻的党员干部高云溪放弃外企高薪与机关工作,回到熟悉的家乡三泉村,既是为了给她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前的“福爸”分忧,更是为了帮助养育她多年的三泉村万千家庭走上新的康庄道路。剧中二人的多场父女互动戏份,情感细腻真挚,演技可圈可点,“家”元素、“家”文化以这种方式呈现在荧幕上,深深的打动了观众,很多情节直击人心、催人泪下。
充满时代气息,“新”时代点燃梦想
优秀的文艺要去感应时代、引领时代、反映时代、奉献时代,很显然,在与时代融合这一点上,《三泉溪暖》做到了。她突破了已有的历史剧、战争剧、穿越剧等热播剧的藩篱,勇于挑战新时代在当下乡村振兴面临的种种难题,而且拍出了境界、拍出了担当、拍出了梦想,从这一点来讲,《三泉溪暖》是成功的。
剧中,梦达集团的化工厂粗放式经营造成土地污染,未科学采矿导致黏土矿地下水泄漏出现事故,三泉村委会副主任、地产商张麦圈张麦圈追名逐利,要地块、要政策,路子走不通就给高云溪泼脏水、拖后腿……这些鲜活的反面典型与反面故事,无一不反映出从前粗放式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当粗放的发展方式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一系列矛盾冲突一触即发,三泉村该何去何从?这是时代的矛盾,更是时代的叩问,《三泉溪暖》剧中给出了鲜明而的答案:村党支部书记高云溪带领全村党员改善民风,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重建百年古村,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充满青春气息,“春”之歌引发共鸣
《三泉溪暖》还有一大看点,就是真实还原了返乡青年的奋斗与成长,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春之歌”。
剧中,除放弃高薪一头扎进基层、“屡战屡败”却仍旧“屡败屡战”、有韧劲有思路的年轻村党支部书记高云溪外,还有乡村青年“创客”李铭泉,他开民宿、做大黑陶产业,并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女主人公高云溪,一起筑梦乡村;还有三泉村团支部书记、高云溪的闺蜜孙梅梅,她返乡开办茶坊,全力支持高云溪的工作,让团员青年成为党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还有创办村物联网平台和物流中心的商业才俊马伯如……可以说,该剧通过刻画一个个青年人物角色,生动展现了年轻人返乡创业劳有所获、梦有所归的靓丽青春图谱。
此外,创作团队的年轻化,也让该剧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生活特点,将当下网红、电商、直播带货等元素与剧情有效融合,极易引发年轻观众的共鸣。(王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