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频道 > > 正文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开播 这档节目“大而美”古籍因此“活起来”

2022年11月01日 10:47:01 来源: 齐鲁晚报

  近日,在“典迷”的千呼万唤下,《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终于开播。前两期节目《永乐大典》《汉书》继续保持高品质呈现,深受观众喜爱。文化节目找准了正确的“打开方式”,就能在年轻人中出圈,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潮”起来,让观众跟着“燃”起来。    

  短故事爆发强大感染力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节目,将《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论语》《孙子兵法》《楚辞》等十多部流传千古的典籍呈现在观众面前,每期节目讲述一部典籍前世今生的故事。伏生一生守护典籍、司马迁和屈原的家国情怀、李时珍的医者品格、老子和孔子的精神高光时刻等,都浓缩在一个个情感饱满的短戏剧作品中。让高度凝练的故事爆发出强大的感染力,也只有《典籍里的中国》能做得到。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依旧是“大型的催泪现场”。首期节目聚焦典籍史上体量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编纂,故事围绕段奕宏饰演的“布衣都总裁”陈济展开。陈济“啃书”也“啃老”,爱书如命的他,花大钱买书、读书,读遍天下典籍,被路人称为“傻子”,但被父亲悉心爱护和支持。陈济立志修书,守在学者谢应芳门前几个月,终于拜师成功。谢应芳感慨流涕,自己年近百岁没有等来修书的机会,但终于等来了陈济。四十岁那年,陈济终于被任命担任《永乐大典》“都总裁”,统领群儒,花费数载,修纂一万余册的《永乐大典》。但时空穿越到过去的读书人撒贝宁告诉他,你修的《永乐大典》虽逃过了紫禁城的火灾,但下落成谜,后世没有只字片语;虽有嘉靖副本,但副本也未能保全,至今在世界各地只保留下了四百余册……《永乐大典》屡遭劫难,陈济从伤心到痛彻心扉,再到听到这部典籍“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的当代回归之旅,又由悲转喜。无论是典籍历劫重光的传奇故事,还是陈济千回百转的心路历程,都给观众带来心灵冲击波。节目嘉宾蒙曼教授认为:“我们可以通过陈济的视角,真切地感受《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之难、用心之深。陈济说过一句话,‘文章贵如布帛菽粟,但求有益于世尔’。这也代表了这些修书人对《永乐大典》的期许,希望它能够一直流传下去,有益于千世万世。”

  《汉书》一期节目,通过演员万茜饰演的班昭的视角,再现了《汉书》的接续修撰故事。父亲班彪续写《太史公书》,哥哥班固开创断代史体例定名《汉书》,班昭最终续补,成为流传千年的典籍。《汉书》一期节目,又留下几个“好哭”的名场面。晚年的班昭与去世的父亲和哥哥隔空对话,她告慰父兄,历时十余年续补终于完成《汉书》,自己用了一辈子,完成班家修史心愿。一个短短的故事中,班昭从一个少女成长为女史家,身上那种责任感、韧性很感染人。万茜饰演班昭青中老三种状态,她感慨表演难度很大,但一个鲜活的人物跃然在屏幕上。

  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

  据了解,为了让古籍“活起来”,本季《典籍里的中国》进一步进行“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深度采用电影工业生产模式,结合绿幕拍摄、运动控制等多种科技拍摄手法,进行戏剧核心、关键场次的呈现升级。也就是说,这一季的节目在视觉效果上更加突出。节目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将舞台变身浩瀚的时空,比如陈济悟出《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修纂方式时,舞台大屏幕让浩瀚宇宙中的每颗星辰代表一部典籍,这些星辰围绕着月亮,月映万川,湖水映月,这个景象给了陈济大启发,让他领悟编书的窍门。节目中有很多令观众赞叹的视觉奇观,把典籍与历史,与万千世界,与浩渺宇宙连接在一起,呈现出一眼千年的大气恢弘。《典籍里的中国》可谓将“大而美”做到了极致的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的“神仙选角”,也让节目中的戏剧部分大放异彩。倪大红饰演的伏生、王学圻饰演的老年司马迁、王劲松饰演的李时珍、王绘春饰演的孔子、王洛勇饰演的屈原、奚美娟饰演的王孺人、辛柏青饰演的王阳明等,都留下可圈可点的表演瞬间,正是这些演技派的精彩表演,让节目戏剧部分感染力、沉浸感做到极致。

  《典籍里的中国》创新的“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等相融合的创作模式,让一档文化节目呈现出非常丰富的样貌,在年轻观众中大爆出圈。上一季节目播出时,“典迷”们迫切地催更,就能看出节目的强大影响力。这一季节目播出,更多观众翘首以盼。一档节目如此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节目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来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它年轻化的调性、极致的视听美学追求、对典籍和历史人物的深度挖掘、强大的共情力等,都让这档节目“风景这边独好”。

[ 责任编辑:王媛媛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2112909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