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山东频道 > 信息

山东滨州:争当“产学研”创新“试验田”

2022年07月11日 11:20:59 来源: 滨州日报/滨州网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

  近年来,一批开中国之先河的产学研创新案例在山东滨州大手笔书写,一批难题在这里化解。

  魏桥创业集团首家产业化运行的600千安特大型电解铝生产线领先全球,西王特钢建成国内首条高端装备用特殊钢智能清洁制备示范线;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在滨州经开区试生产;京博控股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滨州,争当中国“产学研”创新的“试验田”,并且不断结出丰硕果实。

  “产学研”创新,滨州企业既具备实力更拥有眼界和胸怀

  西王特钢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合作,持续取得重大突破,新产品层出不穷

  来自滨州科技部门的信息:自2011年至今,中科院已与滨州39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一所科技“大拿”云集、创新资源集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何能坚持十几年与貌似平凡无奇的滨州结缘合作?

  从中科院与许多企业合作的案例中,记者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与中科院合作的企业必须有足够的眼界、相当的实力和发展潜力,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也取决于企业的实力和未来图景。恰好,滨州就是一个专门“生产”大企业的地方!

  目前,全国500强企业滨州有6家,山东民营100强滨州有9家;魏桥创业集团连续10年跻身世界500强榜单!2021年,滨州市全社会的科技研发投入占到了GDP的比重是3.36%,居全省第一;滨州的企业家愈发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已成为科研投入的主体,

  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多次表示:企业发展必须有面向未来的项目和魄力,我们不着急迅速拿到成果、迅速打开市场。我们给予合作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来做研发。

  2019年12月23日,西王特钢发行的1亿股股份正式授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及其研发团队,其中4900万股授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附属公司,其余5100万股授予第二批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主要人员。这1亿股股份落地,标志着中科院技术入股西王特钢的股权全面落地,中科院正式成为西王特钢的股东。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是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一直强调的方向。西王以上市公司股份的形式直接给予科研团队,成为全国产学研合作的范本!

  不局限于单一技术项目,滨州创造出“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

  魏桥国科研究院力争到2025年累计带动滨州新增新动能产值100亿元以上

  2011年起,中科院的院士专家们与滨州企业、政府甚至是最基层的农民携手,把自己最珍贵的科研成果“播撒”在黄河三角洲的这片土地上。

  2022年2月21日,魏桥创业集团、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在魏桥国科(滨州)科技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魏桥国科金属材料中心建设和首批12个项目实施。

  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介绍,2022年,企业与中科院金属所合作,将做成四件大事。一是在邹平启动新能源装备创新基地建设,以魏桥与广富、金属所特殊钢应用研发合作为契机,开展轻量化配套用特殊钢及零部件制造,布局氢能新材料中试研发和应用示范。二是在轻量化基地升级打造轻量化工程中心,目标打造国内领先的轻量化工程中心和示范基地。三是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启动高端金属复合材料创新基地建设。四是在滨州魏桥国科科技园建设金属材料研究中心,深化与金属所战略合作,依托“前店后厂”创新模式,布局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魏桥创业集团将发挥在供需两端、新老动能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把优势转化为具体工作部署,转化为发展质量效益,为全国大局作出魏桥贡献。

  魏桥创业集团与中科院金属所的这次深度合作,无疑是滨州与中科院及中科系产学研合作的精彩续笔。

  单就魏桥创业集团与中科系的产学研合作来看,2019年8月,魏桥创业集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信托三方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高水平共建魏桥国科研究院,建立起“技术创新+产业转化+金融支持”支撑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这次合作在全国全省首创了“产学研金服用”模式。其合作结晶——魏桥国科研究院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与中科院理化所、材料所、半导体所、金属所等13家“中科系”院所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有关院系战略合作,已经启动5个研究中心、10个联合实验室和7家科技公司、17个科技合作项目。魏桥国科研究院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累计带动滨州新增新动能产值100亿元以上。

  未来几年,在国科大的鼎力支持下,超高精细光刻胶、铝基复材、激光选通成像等一大批“中科系”科研成果将形成滨州的优势产能。位于魏桥国科(滨州)科技园的滨州理工大学,也将依托中科系专家师资而建,张波表示:大学建成之后,魏桥创业集团每年将向学校捐赠5亿元,持续20年投入资金100亿元,以助力这所产学研联动大学的成长。

  教育链对接产业链难题,滨州“双型城市”建设、“N1N产教融合模式”给出答案

  京博控股集团的“N1N产教融合模式”,将学习放到实际工作的场景里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我国,教育链跟产业链的对接矛盾日渐突出,毕业生进入企业需要长时间岗前培训,企业急需解决的科研难题又找不到突破口,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呢?

  近年来,滨州市发挥产业优势和企业优势为此提供可行的实践模式。

  2020年以来,滨州深入推进“双型”城市建设,“双型”即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

  在本市,滨州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行“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4所高职高等学校、21所中职学校精准发力培养“蓝领”人才,每年可向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万人。滨州的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75%以上,成为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

  在与市外高校合作方面,京博控股集团的“N1N产教融合模式”当属典范。“将学习放到实际工作的场景里”,2020年京博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启动“N1N”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探索“N1N产教融合模式”,即用京博这一个平台,一端连接起高校人才,另一端连接着科研产出。京博的产业平台成为N个大学的人才培养平台、科研转化基地和校办工厂,并带动地方N个产业和产业链加入产教融合的队伍中来。

  为推动产教融合,京博控股集团打造了京博石化、京博研究院、博华生态农业、京博中聚等教学实训基地。基地投用以来,先后与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学训合作,帮助学生增长实践经验,提前了解、熟悉工作环境,助力学生成长,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京博N1N产教融合模式已为90余所院校近6000名师生提供3-6个月不等的学训。企业的收益何在?京博控股集团总裁汪君华自信地表示:“把学生放进产业环境里,在实践中为产业培养人、留住人,更在这一过程中,‘N1N’让学生改变以往‘为了完成实验报告而做实验’的习惯,真正让他们在产业中发现科研创新的价值,也许,千分之一的成果转化,就能反哺给产业百万甚至千万的效益。”

  2021年,京博以山东全省第一的成绩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全国63家),京博精细化工公共实训基地位列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公共实训基地绩效评价第一名,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学生实习示范基地。

  京博集团所在的博兴县进而探索出以政府为主导的“N1N”产教融合新模式。即依托“1”个山东千乘产业技术研究院,对外联融N所高校院所,向内辐射带动县域N个产业创新发展。

  为推动“N1N”产教融合新模式,博兴县成立专题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实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科技创新3个工作专班,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支持产教融合“黄金20条”,设立专项奖励扶持资金,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推进。

  锚定“科创品质更强”,滨州努力为“产学研”创新合作创造更优生态

  重视科创已经成为滨州全市上下的共识

  2019年8月,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结缘滨州。2021年4月28日,国科天骥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光刻胶滨州生产园区举行试生产仪式。“项目选址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我们计划用2—3年时间建成投用,没想到仅用15个月就交付使用。”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国科天骥创始人兼总经理杨国强表示,滨州人民的热情和效率令人难忘。

  “我们的项目得到市、区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滨州市主要领导多次来项目建设现场调研,帮助解决困难。滨州开发区的负责同志很热情的帮我们选址,并为项目发展出谋划策。”杨国强说,尽管建设过程中遇到新冠疫情,工期不但没有延误,反而快速推进,真正体现了滨州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重视科创已经成为滨州全市上下的共识,推动科创已经成为滨州各级的坚定决策和强劲行动。

  2022年2月18日,在滨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总结滨州市过去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时,把转型发展定义为最现实路径,科技创新则是最强劲动力。他说:滨州必须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必须坚持深化“双型”城市建设,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优良创新生态。

  谈到发展目标,“八个品质提升”在滨州已是家喻户晓,其中“科创品质更强”位居前列。市委书记宋永祥对此的解读是:“更强”就是坚定不移推进“双型”城市建设,打造一流科创平台、一流科创生态、一流科创人才。一流科创平台,做强科技研发、科创服务、产教融合等各类平台,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持续领跑全省。一流科创生态,做实科技服务,让企业创新“动起来”、把科研机构“引进来”、使企业和高校“联起来”,激活创新创造 “一池春水”。一流科创人才,做优人才“引育留用”体系,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让滨州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滨州更出彩!

  与积极推动建设“双型城市”、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相匹配的是,滨州从诸多层面创新举措,营造富有活力的科创生态。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等“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正加速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科创生态正全面塑成。滨州在山东首创“人才节”,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人才“净流入”持续保持后劲。积极推进“滨周到”服务品牌建设,努力做到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滨州是全省唯一、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一网通办”走在全省前列。滨州极其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连续召开企业家大会,定期举办“滨州企业日”活动,设立优秀企业旗帜广场,亲商、重商、安商氛围非常浓厚。滨州坚持“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理念,持续用心服务、主动服务、高效服务,不管国资、民资、外资,无论大、中、小、微,都将获得最优服务、享受最高礼遇。

  未来五年,将是滨州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滨州将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变成现实生产力,催生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经济投资、高新技术产值等实现大跃升。

  滨州,正在努力为中国产学研创新“试验田”配置最优质的土壤,正在成为中国“产学研”创新的高产“试验田”。(记者 邱芹)

[ 编辑:贾淼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2112882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