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山东频道 > 信息

东营市河口区深入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结硕果

2022年06月24日 16:43:43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责任,通过综合治理和种业创新,积极促进群众增收,蹚出了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具有样板意义的新路子。

  聚焦盐碱地治理——

  技术创新 让土地适宜农业

  6月12日,一场及时雨。河口街道山东合悦“鸣翠人家”百合全产业链项目现场,刚刚发芽的盐碱地百合贪婪地吸收着营养。远处,“端牢中国饭碗,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盐碱地上种百合,首先要改良土壤。山东合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帅告诉记者:“我们通过水压、沟排,铺设土工布等方法,把土壤的含盐量从13‰降到了4‰到5‰,达到了适合百合种植条件。”初步估算,一亩地仅改良的成本就达到了五万元。

  河口区农用地175.5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4.87万亩,耕地中盐碱地占比达到88.79%,长期以来,盐碱化的土地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的提高。传统上,一般采用淡水泡田压碱等传统模式治理改良盐碱地,工程量大、耗水量高,容易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河口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成伟介绍,为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河口区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省科学院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集成国内外盐碱地改良技术,全方位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实施水库蓄水——管道供水——沟渠排水的“灌排分开——暗管排盐”模式,不仅减少了输水途中水蒸发和渗漏,且经初步测算,外排水含盐量由传统淡水泡田压碱模式的15‰提高到30‰,治理成效明显提升。

  而针对全区盐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差等问题,河口区还探索建立了以沼渣、牛粪、耐盐复合微生物菌剂为主的土壤质量提升综合技术,可使盐碱土壤有机质增加、孔隙度增大、容重变小,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提高中重度盐碱地脱盐效率。

  聚焦种业创新——

  夯实发展基础 选育耐盐碱植物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来说,种业创新就是基础性的工作。

  在义和镇圣丰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指着刚完成基础施工的“研发和职能加工区”,技术顾问屈玉科介绍道:“项目建设将加快推进,年内完成建设5000平方米核心基地、种子智能加工厂区。”

  一直以来,河口区将种业创新作为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的“法宝”,积极推进“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转变。为此,他们瞄准种业行业龙头企业,持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先后引进了圣丰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鸣翠人家”百合全产业链项目等,依托这些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在种业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常规杂交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耗时七八年甚至更久。“我们依靠技术手段和科技平台,可以加速育种进程。”屈玉科说道。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将建设盐碱地作物育种研究院、育种实验室和种质资源库、耐盐碱大豆“育繁推”基地,计划到2025年研育耐盐碱优质大豆新品种1至3个,发展耐盐碱豆种繁育基地2万亩,年加工优质耐盐碱大豆种子1000万斤。

  此外,河口区已选育20余种耐盐作物可以在不同盐度土壤上生长,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聚焦盐碱地增效——

  打造样板标杆 助农增效增收

  进入5月下旬以来,义和镇“锦绣河口”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的盐碱地甘薯苗长势喜人。一路之隔的农田里,麦苗却呈现出稀稀拉拉的状态,地块中间多个区域甚至“寸草不生”。河口区慧海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慧说:“这是因为种甘薯的地块经过改良,已经变成了‘高产田’,而麦地却是自然状态,盐分高且不均。”

  义和镇素来有种植甘薯的传统,但是之前经济效益却不理想。“一亩地产个万把斤,一斤才卖几毛钱。”李慧介绍,“我们先后引进了‘红瑶’等优良甘薯品种,价格翻了几十倍。”

  能在盐碱地上种出质优价高的甘薯,离不开河口区慧海农机合作社的带动引领。自2019年开始,他们在区农业农村局王洪志高级农艺师的指导下,立足本地,瞄准甘薯现代化,探索盐碱地甘薯种植技术;采用智能农机作业、全程机械化技术解决传统种植需要大量人工的问题,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集成研发“膜下滴管”“肥水一体”“分段控旺”等新技术,解决了土地盐碱、干旱、旺长、除草等难题……

  也正是看到了盐碱地甘薯种植的广阔前景,2022年,义和镇投资2970余万元建设了甘薯育苗高温大棚22座、万吨冷库1座,由慧海农机合作社牵头进行甘薯育苗,逐渐形成了甘薯繁育推一体化产业体系。义和镇党委副书记于小兵介绍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拉长产业链条,打造盐碱地上的‘黄河口·甘薯粮仓’,使甘薯产业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示范引领作用,河口区聚力推进党建引领农村“三变”改革,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将零散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资源入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抱团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实现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双增收”。

  河口区全区88.79%的耕地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土壤盐分含量从2‰至18‰不等,覆盖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盐碱地类型,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如果说促进群众致富增收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现实需要,那么打造样板示范区则是河口区的“勃勃雄心”。

  通过不断加大土地改良和育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探索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河口区计划利用2至3年时间,开发利用低效盐碱地15万亩,发展大田百合种植10万亩、推广耐盐碱大豆种植10万亩,带动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目前,河口区正在对全区69.72万亩盐碱地逐个地块实地勘察、精准分类,并实施了总投资5000万元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及研究平台项目。

  谈及盐碱地开发利用,河口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宝存信心满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盐碱地开发,探索出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不仅将让河口区受益,对于全市乃至全国的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都将具有示范作用。”(记者 王文朋)

[ 编辑:贾淼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9112877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