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山东频道 > 信息

行走黄河·看高质量发展|“大河”经略,菏泽向前

2021年12月28日 16:57:06 来源: 联合日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不息。

  11月8日下午,本报“行走黄河”采访团首站来到东明黄河大桥。在绚丽夕阳下凝视黄河,一种自然神奇与历史厚重之感油然而生。只见一桥飞架黄河南北,连起鲁豫两省,车水马龙,气象万千。一条浩淼宽阔的大河,跨越了时空岁月,由西款款而来,从东明入鲁,流经菏泽185公里,继续向东向海。一部齐鲁儿女与母亲河情感跌宕的恢宏诗篇,由此掀开序章。

  新时代,新图景。菏泽闻鼓向前,经略黄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幅幅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的彩色新画卷,不断铺展开来。

  “红”画卷:新生活

  作为黄河滩区迁建主战场,菏泽经5年奋战,绘出一幅大河安澜画卷。504平方公里滩区内14.6万百姓,告别了“三年筑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三三宿命”,圆了世代盼望的“安居梦”,开启“红火”新生活。

  如若在空中俯瞰黄河滩,从散乱“旧房台”到井井有条“新村台”,我们会感叹、后人也会感叹,这一波澜壮阔的滩区脱贫迁建历史壮举。

  11月9日上午,来到搬迁进6678位村民的东明县沙窝镇3号村台,红砖青瓦白墙,一排排二层“别墅”井井有条,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开阔的社区广场,崭新的学校、卫生室、养老院、文化中心及商超一应俱全,宛如城市社区。

  村台里,处处洋溢着新生活的温馨,处处闪现着老百姓的笑脸。

  在村台小学,明亮教室里书声琅琅,不时传出孩子们的开心笑声。东明粮画传习课上,四年级学生李鑫鹤,正用一粒粒红高粱、玉米糁,认真拼粘一枚“党徽”粮画。“在老家没学过,很好玩。”孩子有些羞涩,但眼睛闪亮、笑脸纯真。

  “孩子是滩区未来。以前村小学条件差,搬迁后,学校硬件比县城小学都好,孩子们可开心啦。”校长程建民说。

  当晚,在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记者见到创业青年陈佰光。“以前住旧房台,全是土路,流转了300亩地种黄桃,客户开车来,赶上下雨,全是泥,车都开不出去。现在党和政府给盖了楼,修了路,日子好了,生活之路更宽了。”陈佰光笑脸由衷。

  搬迁后,他继续流转土地,目前种植黄桃超过了1200亩,带动了村民致富。“平常雇了40名村民,集中采摘季,用工三五百人。”

  “犬吠听两省,鸡鸣闻三县”,说的是东明县焦园乡辛庄村,东、南、北与河南兰考县接壤,西面隔黄河与长垣县相望。辛庄村是黄河入鲁第一村,距黄河两公里,黄河每一次漫滩都影响着村子。“家家户户泡了汤,台陷房倒人心慌”的民谣是该村曾经的苦难写照。

  “以前家家户户房台高筑,孤零零的。”78岁退休老师李进成在电话里说。今年5月,全村一起搬进了焦园乡2号村台。“住着小楼房、穿衣要高档、吃饭讲营养、出门坐轿车。没有党的好政策,这辈子做梦也过不上这样的生活。”老人幽默,笑声朗朗。

  老人的笑声、青年的笑脸、孩子的眼神,传递着数十万搬迁百姓的幸福,传递着对党脱贫攻坚历史壮举的由衷感恩。

  沙窝镇三号村台车间里,数十位妇女正忙着织毛衣。“雇了200多人,可在车间做,也可带回家做,计件工资,每天能挣70到90元。”公司老板朱艳艳说,“社区对创业者很支持,这些活技术要求不高,适合乡亲们。”

  “按人口规模,配备发展车间,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让搬迁群众家门口就可就业。这是当下村台社区普遍做法。”该村台迁建指挥长、东明县政协主席李革新说。

  产业发展是保障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各地立足滩区禀赋不断铺设致富路。如东明县24个村台,利用搬迁后流转的土地,集中打造了“一村一品”示范基地……

  “统筹滩区迁建与乡村振兴,安居与富民同步推进、生态与产业同步发展,真正让滩区美起来、百姓富起来。”这是菏泽上下的共识。

  “绿”画卷:新河滩

  曾经的滩区,苦水患,传统种植效益低。今天,菏泽推动高效生态农业与工商业高质量发展,贫穷落后“水窝子”正变为生机盎然“绿色”生态滩。

  11月9日,记者来到东明县长兴集乡万亩虎杖种植园。

  “黄河滩区土质好,适合中药材种植。现在种了1.4万亩,种植加工规模国内最大,年加工虎杖1万吨,提取白藜芦醇300吨,占全球90%,产品出口多个国家。”东明格鲁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车发展介绍,“公司计划种植4万亩,在种植基础上做绿色养殖、绿色产品产销,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已结对了脱贫村18个,提供了3500个岗位,人均年增收8200元。”

  在曹县邵庄镇油菜基地,是另一番景象,蔬菜大棚“十里连营”,一辆辆满载油菜的货车不断驶出。

  “优质油菜畅销全国。一年8茬油菜,亩收益从1500元到了1.5万元。”邵庄镇镇长耿国强说,“育苗种植、加工储藏、冷运销售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带动了农民致富,每天都有大棚在建,估算有大棚2万个、面积4万余亩了。”

  类似农业园正渐成滩区新风景。像被列入乡村振兴示范站的牡丹区李村镇热带水果种植基地,鄄城县福缘智慧农业科技园等。发展高效农业,通过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趟出了农业效益提升与农民增收新路径,巩固了全国重要“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地位。

  农业生态高效,工业“绿”意充盈。

  在气势恢宏的东明石化集团,看一个曾经没原料、没资金、没技术、没人才的小炼厂,蝶变为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位居中国石油化工企业500强12位,这家黄河岸边企业的绿色理念,让人称赞。

  “要为当代人谋福祉,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一方厚土、一潭碧水’。”公司将节能减排作为“三次创业”重要目标,多次代表菏泽市、山东省在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验收中获得第一名。

  近年来,菏泽推进重点产业突破,打造高端化工等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同时管控“两高”项目。“目前涉及立项违规12个项目、能评违规11个项目、煤炭消费替代违规8个项目,分别提出了计划关停、清单管理、整改提升等意见,有力保护了生态。”菏泽市发改委党组成员范同建说。

  如火如荼的农村电商,是菏泽闻名全国的一张新名片。

  11月11日上午,曹县大集镇“e裳小镇”众多直播间里,一片繁忙。博士毕业后,克服重重阻力回乡创业的胡春青,正和妻子孟晓霞接待客户。“我们以中国传统花纹画法设计原创汉服,趟出了新蓝海,带动了十几家工厂,为四五百人提供了工作机会。”胡春青现在是当地电商代言人,他的“博士工作站”成为“e裳小镇”一道风景。

  “大集镇是山东首批电商小镇,淘宝村数量居全国乡镇第一名,网店20000家,年销售额超百万企业1000家。汇聚了700多名大学生、7000多名返乡创业者。”大集镇党委书记李涛介绍,“80%村民从事服饰加工,形成了‘互联网+’演出服、汉服、农副产品多品类发展、产业链条完整的‘大集模式’。电商搭起了农副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通道,促进了乡村振兴。”

  在全国排名前20城市中,菏泽拥有516个淘宝村排名第一。其中“一线城市”曹县,以151个淘宝村、17个淘宝镇居百强县第二。当下,菏泽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历史性转变,农村电商功不可没。

  “彩”画卷:新地标

  菏泽是黄河重要节点城市,处在古今黄河交叉之间三角地带,黄河冲积平原的“扇柄”上,历史文化厚重,素有“天下之中”美称。近年来,通过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筑起了一座座“七彩”文旅新地标。

  11月10日下午,郓城县水浒好汉城内热闹非凡。融合了水浒文化、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精彩节目——狗娃艺术团武术舞蹈、古装情景剧《李逵坐衙》《智取生辰纲》以及非遗《山东坠子系列》轮番上演,现场喝彩声不断。

  水浒好汉城采用整体搬迁方式,将散落在山西、陕西、浙江、安徽等地具有水浒文化特色的元、明、清建筑征集到郓城,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成为了众多影视剧拍摄地。

  “郓城县是兼具水浒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的县域,融合文化、延伸产业链,才能更好传播黄河文化。”全国政协委员、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说。

  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文旅融合发展,这是菏泽的一个亮点。

  “菏泽黄河文化资源家底厚实。在黄河沿线与黄河故道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75处文保单位、394处文物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8项省级非遗项目。”菏泽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李贵福说。

  怎么融?纵向上,以黄河大堤风景廊道为纽带,打造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串起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和郓城县4个沿黄县区;以黄河故道绿色长廊为纽带,打造黄河故道精品文化旅游带,串起单县、曹县2个黄河故道县。推动黄河文化与农业、水利、渔业、林业融合,展现新容颜。

  今天,在沿黄和黄河故道两条文化旅游“金丝带”上,有曹州牡丹园、水浒好汉城、孙膑旅游城、浮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4A景区;有东明黄河湿地公园、曹县黄河故道湿地公园、单县浮龙湖湿地公园3家国家湿地公园,这些地标公园湿地,涵养了生态,串起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百姓生活、旅游休闲胜地。

  横向上,打造牡丹、水浒、祖源、红色、非遗、生态6张特色牌,“黄河入鲁”文化品牌闪亮。

  一朵千年牡丹之花,是菏泽文化IP。从明朝开始,菏泽取代洛阳成了“牡丹第一城”,成就了“曹州牡丹甲天下”之佳话。“以花为媒,以节会友”,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是牡丹花界的宏大盛典。

  菏泽持续打造“牡丹之乡”,成为世界最大牡丹繁育、科研、观赏基地,全国油用牡丹试点区,开发了牡丹籽油等200余种产品,让牡丹从花园走到了“舌尖”。

  在鄄城县李进士堂完小的乡村记忆馆,一座模拟“老房台”前,校长王玉龙拿着旧“物什”,向孩子们讲述过去:“以前建房子,四壁土坯、房顶秸秆,洪水说来就来,这样房屋倒塌时才不能砸伤人……”

  蝶变的滩区不变的乡愁。菏泽打造“黄河原乡”文化,如展示黄河精神的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等。滩区迁建后,一些“黄河文明堌堆遗址”“老村台”被保留,将推出讲述黄河故事的文旅项目。

  又如打造“革命纪念之乡”,“刘邓大军渡黄河”等红色资源不断长出新芽;打造“非遗之乡”,鲁西南鼓吹乐、山东琴书、鲁锦、大洪拳、东明粮画等非遗文化熠熠生辉……

  菏泽,守着黄河入鲁大门,在与时而暴躁、时而温顺的母亲河千百年相处中,成就了坚韧进取品格。在“走在前”新征程上,这种品格将激发菏泽,继续向前!(郭晨曦 陈文 于文革 秦绪林)(完)

[ 编辑:张建波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7112820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