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山东频道 > 信息

商河县聚焦鼓子秧歌传承保护 擦亮黄河文化品牌

2021年11月25日 16:54:17 来源: 商河县委宣传部

  11月24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21年度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典型经验做法,“商河县聚焦鼓子秧歌传承保护以乡村活态非遗擦亮黄河文化品牌”入选,并在全省得到推广。

  以乡村“活态非遗”擦亮黄河文化品牌

  商河县从传承发扬黄河文化入手,守正创新,将鼓子秧歌作为最靓丽文化名片进行打造,推进鼓子秧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内核和精神动力,助力打造黄河文化“齐鲁样板”。

  坚持全域统筹,构建传承保护新机制

  商河县把鼓子秧歌保护传承当作弘扬黄河文化的头等大事来抓,将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文化活动、非遗传承保护等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进行制度化激励引导。

  加大投入力度,在全县打造12处文化站、113处文化活动场所、200余处活动站点,组建优秀鼓子秧歌队伍126支,举全县之力推进鼓子秧歌文化的传承保护,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商河县先后被文化部和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鼓子秧歌之乡”,并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坚持内挖外引,探索人才集聚新模式

  对内深挖民间人才,全面普查健全民间艺术人才档案,整合全县1127名秧歌教练资源,建立秧歌人才库,按照不同流派,进行归档管理,择优推荐非遗传承人。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4名。

  对外广泛引才引智,加强与各级舞蹈家协会及20余所高校保持联合协作,推动北京舞蹈学院、济南大学等10余所高校在商河挂牌创立研学基地,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专业平台支撑;引导、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保护传承鼓子秧歌,形成300余名秧歌艺人为主体的传承人才梯队,实现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坚持三化推动,创新文化传承新路径

  推动非遗文化物质化,探索非遗物质化生存路径,编写汇编性图册,进行多艺术门类创作实践。引导全县文艺作家创作出《商河鼓子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场图研究》等理论专著、画册,电影《泥土的芬芳》《吉庆有余》、数字电影《盛世秧歌》、纪录片《美在人间》《鼓舞》等影视作品,均成为弘扬鼓子秧歌优质物质化平台。

  推动艺术展演常态化,连续举办39届元宵节鼓子秧歌汇演,让秧歌汇演成为跨越时代的“新民俗”,被列为“山东省冬春文化惠民活动品牌项目”,广泛开展惠民演出,每年举办鼓子秧歌进社区活动400多场(次),全县演出活跃村达80%以上。

  126支优秀鼓子秧歌队伍常年活跃在各文化站点,形成常态化表演、活态化传承态势,推动推广普及全龄化,通过鼓子秧歌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古老艺术在校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截至目前,全县80多所学校组建136支秧歌队,培训学员10万人,构建起覆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院校秩歌传承体系。

  坚持“借梯登高”,展现品牌文化新魅力

  强化对上推介,加强与国家及省市文化主管部门联系沟通,倾力推送鼓子秧歌艺术人才,37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秧歌文化工作者先后应邀到北京舞蹈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授课,推进商河鼓子秧歌在民间舞蹈学术层面的保护、传承。

  加大演出宣传力度,先后组织鼓子秧歌代表山东省参加第三届中国非遗春晚、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十五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活动。2018年6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秧歌汇演暨山东商河鼓子秧歌走出去”新闻发布会。

  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展演,积极推动商河鼓子秧歌走出国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贏得广泛赞誉。(完)

[ 编辑:张建波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9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