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山东频道 > 信息

济南历下:开创国际化一流中心城区建设新局面

2022年02月17日 15:22:18 来源: 大众网

  济南历下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历下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历下区委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抢抓黄河国家战略、自贸试验区建设、省市一体化推进强省会建设等重大机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双核引领、东西共进、两翼齐飞”发展战略,劈波斩浪、勇毅前行,胜利完成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勇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十三连冠”,用奋斗和汗水书写了历下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

  扩总量优结构 经济综合实力稳步增长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大关,达到2124.2亿元,继续保持全市首位、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8.5亿元,税收比重91%,总量稳居全省前三;全区市场主体14.2万户,比2016年增长73%;市级认定总部企业58家、占全市总量的28.2%;税收“亿元楼”40座,“月亿楼”3座,总数全省第一。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20.7:79.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3%,其中金融业增加值43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4.2%。商贸流通产业提档升级,泉城路“金街”跃入中国著名商业街行列,古城特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字经济、科创金融、医疗康养、人力资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表彰。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建立“投促+部门”招商机制,组建招商联盟、楼宇联盟等专业化平台,累计引进过亿元市外投资项目670个,其中世界500强42个、国内500强32个,恒丰银行、中国电子系统、法国电力、字节跳动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强势入驻。

  科创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54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3家、院士和专家工作站29家,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落户历下,累计引进院士21人,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197人,获批全省技术转移先进区。

  拓空间精管理 城区形象面貌日新月异

  坚持“项目为王”,推动产城融合,累计实施过亿元重点项目131个,完成投资1540亿元,新增商业商务载体600万平方米。中央商务区崛起成峰。“山、泉、湖、河、城”五座超高层加快建设,累计建成各类高端载体300万平方米,在建及建成百米以上商务楼宇超过60栋、200米以上高楼13栋;正式加入中国商务区联盟,成功跻身国内一流CBD阵营。

  加快实施明府城保护更新,双忠祠街等16条古街老巷重绽风韵,督城隍庙等9处文保建筑再现芳华;将军庙、芙蓉街—百花洲两大片区启动征收。强力推进齐鲁医院急诊综合楼、省教学仪器厂、科技城等征收项目,累计拆迁282万平方米;佛慧山北入口改造等项目圆满收官,即将实现还湖于民、还山于民、还景于民。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丁家、刘智远5000余户群众喜迁新居。

  下足“绣花功夫”,建立“大城管”机制,常态化推进创城工作,主次干道机扫率、冲刷作业率保持100%,主要道路省级深度保洁达标率100%,历下城管顺利通过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验收;高标准实施经十路沿线、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夜景亮化,庆祝建党百年灯光秀亮相央视。建设垃圾分类设施318处,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垃圾分类“历下模式”成为全省标杆。新建、改扩建69条道路,打通41条丁字路、瓶颈路,路网布局不断优化。

  生态环境更加向好,环境空气质量创有监测数据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福河等5条河道生态治理实现水清景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化美化更加精致,大力推广疏林草地绿化新模式,旅游路等84条道路华丽蝶变,雪山、转山等49处山体重披绿装,泉城广场升级改造焕然一新,建成龙洞泉等46座城市公园和燕山立交全省首个低线公园,打造了福禄考花海、郁金香花带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7%,依山而游、枕林而憩的山城绿化大格局逐步形成。

  促改革破藩篱 创新发展活力充分迸发

  完成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组建中央商务区管委会,设立全市首个区级地方金融监管局,全区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效能更趋优化。成立区城发集团、济南古城城市发展公司,国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顺利完成20个村撤村建居,集体“三资”管理更加规范。

  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推出100个“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清单,开设全市第一家政银合作网点,企业开办环节精简至1个,开办时间缩减至半个工作日,营商环境保持全省最优、全国一流,入选胡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信用经济示范区,成功入选山东省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参评城区。

  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历下区块建设,稳步落实157项制度创新任务,总结形成制度创新案例59项,楼宇评价体系等在全省推广。

  拓思路强机制 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增强

  网格化治理成效显著,选聘1000名专职网格管理员,推动部门治理力量下沉,建设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完善“吹哨报到”机制,全区一体指挥、上下联动,实现“一网管全域”,基层治理第一道屏障更加牢固。

  “红领物业”破题起势,居民小区专业物业覆盖率、业委会组建率和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大幅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清泉润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站点110余处,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与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合作为群众提供专业化心理服务。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走深走实,“5+13+N”文明实践阵地更加坚实,志愿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志愿服务队伍达1270支、志愿者逾19万人,年均开展活动上万场次,志愿服务精神遍布文明历下每个角落。

  优服务惠民生 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区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298.8亿元,占总支出的75.6%,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就业创业提质增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9.2万人次,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累计发放低保、残疾、孤困儿童、大病救助等各类救助金3亿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设施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44所,新增学位3.9万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荣登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榜单。

  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改造养老服务设施110处、长者助餐点100处,实施“亲情E联”项目,为2300余名独居老人提供安全监护,成为全国首批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

  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新建、改造社区综合用房55处,建设社会工作服务站20处;10万平方米的区文体档案中心投入使用,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建成街道综合文化站13家,社区文化中心110处,形成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大力推进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新增3处健身公园和19处社区健身中心,体育进社区活动覆盖率达到100%。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建、改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处,区属公立医院医联体实现全覆盖;精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187.7万剂次,区疾控中心PCR实验室建成投用,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用心用情做好“12345”政务服务热线工作,综合满意率保持全市第一。

  凝共识聚合力 民主法治力量更加彰显

  全力支持和保障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作用,探索人大代表网格化履职,加强政协“商量工作室”建设,代表和委员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精准普法提升年”活动,获评全国“七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深入推进平安历下建设,社会治安环境持续改善,作为全市唯一区县获评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纵深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群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评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茂岭山双拥主题公园和区国防教育展馆建成投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残疾人、档案、外事、科普、史志、老干部、慈善、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守初心担使命 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

  制定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常态化开展书记突破项目、述责述廉、党建观摩,管党治党责任压得更紧更实。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成全市首个区级融媒体中心,搭建“两微一端一台一报多号”新媒体矩阵,意识形态阵地进一步筑牢。

  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探索“四阶”递进机制,“1+3+4+N”干部选育管用工程,注重在疫情防控、征收拆迁等一线识人选人,锻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41个基层党组织、66名同志获评省市“干事创业好班子”“担当作为好书记”。

  实施“组织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行党组织星级评定和党员积分管理,创新“一领四治”工程,探索“户外党建”模式,构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1+6”制度体系,各领域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工委+专委”做法荣获全国党建创新案例。

  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不折不扣抓好上级巡视巡察整改,高质高效完成届内巡察全覆盖,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向好,连续5年荣膺全市党风政风民主评议第一名。

  今后五年,立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起点,历下区将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双核引领、东西共进、两翼齐飞”战略,着力构建“一轴、三区、多园”城市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产业能级、城市品质、对外开放、文化实力、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向全国一流水平迈进,加快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开创国际化一流中心城区建设新局面,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中继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坚持全域聚势发力 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统筹推进片区开发,集约高效拓展空间,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构建“一轴、三区、多园”城市发展新格局。

  “一轴”串联两大发展核心。“一轴”即“泉城路-解放路-解放东路”城市更新轴,连接明府城和中央商务区,既承载着济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泉城特色风貌,又彰显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实力和时尚魅力,是历下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发展中轴线。

  以两大核心区为带动,大力实施轴线两侧城市更新改造,挺起历下发展的“脊梁”。对大明湖—千佛山视廊内的区域,高标准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完善市政功能配套,优化美化建筑立面,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对二环东路以西、经十路以北不在视廊内的区域,积极争取规划指标、资金保障等政策支持,以铁路党校、甸柳片区、解放桥周边为突破口,积极对接央企国企和省属大型企业,高水平做好城市设计,实行大面积连片开发,实现功能升级、产业升级、形象升级。对茂岭山片区,加快工作进度,实施大兵团作战,一鼓作气完成土地征收和载体建设,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与中央商务区实现一体发展、融合共生。

  “三区”拓展城市发展框架。“三区”即明府城片区、中央商务区、长岭山片区,这是历下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

  聚焦明府城片区,配合做好“泉·城文化景观”申遗,落实各级保护规划,打造一批体现泉城自然风貌、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的高品质样板项目。加快推进将军庙、芙蓉街—百花洲两大历史文化街区征收改造,打通小王府池子—百花洲等5条泉道;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提升古城运营管理水平,突出传统文化技艺与现代商业元素融合,打造古今交融、现代时尚、韵味独特的天下泉城标志区。

  聚焦中央商务区,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确保“山、泉、湖、河、城”五座超高层,以及国金北区、中央广场、明湖国际科创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商业商务载体面积超500万平方米,百米以上高楼达到70栋。完善“机构+组织+平台”三位一体运营体系,高标准开展产业招商,打造全省高层建筑最密集、高端企业最集中,引领强省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区域,5年内新增各类优质企业1000家以上,税收突破150亿元,单位面积产出挺进全国CBD十强。

  聚焦长岭山片区,加快义和村改造步伐,推进低端业态迭代升级,进一步释放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加快产业导入,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特色产业,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坚持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打造全市“东强”示范样板。

  “多园”撑起经济发展筋骨。在不断巩固壮大“明湖系”“丽山系”等特色园区的基础上,围绕城市更新和产业规划,再策划打造一批符合省会中心城区特点的产业园区。坚持楼宇园区化、园区特色化,“一园一策”“一企一策”,重点推进百花洲非遗文化园、济南医院周边医疗康养产业园、铁路党校片区铁路产业园、茂岭山片区数字科创产业园、长岭山片区生物医药和细胞产业园等新型园区发展,瞄准高端、聚焦主业、突出特色,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坚持高端高质高效 塑造经济增长新高度

  持续巩固金融业领先优势。聚焦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两大着力点,加大政策、平台和资金支持力度,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形成一批改革创新经验,赋能全区金融和科创产业发展。

  依托明湖国际资本运营产业园、明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济南科创金融聚集区;发挥上交所服务山东基地等资本市场服务平台作用,汇聚各类要素资源,打造“山东企业上市挂牌服务基地”。到2026年,辖区各类金融总分支机构超1000家,完成金融业增加值800亿元以上,建成黄河中下游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产业集聚区。

  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深化与华为、中国电子系统、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大型企业的全方位合作,重点发展数字经济、5G应用、工业互联网、文化创意等业态,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全省信创产业新高地。培育壮大细胞药物、高端康养、中医文化等特色产业,打造“康养济南”历下样板。充分发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虹吸效应,瞄准“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目标,聚集全球人力资源100强企业20家以上,机构数量占全市比重超50%,产业规模过千亿元,税收贡献达10亿元。聚焦提升物业服务行业质效,重点引进业界龙头,积极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推动泉城路商圈向高端化迈进,持续办好“泉城风尚”国际时装周等重大活动,打造全省最优夜间经济集聚区,争创国家级步行商业街。建设“山东手造”(济南)展示中心,吸引国内优秀手造品牌入驻,举办中华传统工艺博览会等系列活动,打造山东传统文化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重大平台。启动CBD国际消费中心商圈创建,以华润万象城、龙湖天街等重点商圈为带动,持续扩大中央商务区消费引领作用,打造全省时尚消费新地标。加快“创意+消费+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5处以上全国知名的商旅文创主题消费打卡地,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00亿元,成为全省档次最高、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消费中心。

  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继续深化“投促+部门”工作机制,健全招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齐抓共管、全员招商工作格局。不断探索招商合作新模式,持续拓展全球城市合伙人、招商合伙人网络,大力开展联合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展会招商,力争5年内引进过亿元项目400个以上,其中世界500强项目30个以上。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 激发跨越发展新活力

  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发挥历下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优势,与山大、山财大、山师大、省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现高校院所技术与企业需求双向对接。建立“创业团队—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过程梯次培育体系,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计划”,5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

  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对标世界银行标准,进一步精简流程、提高审批效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争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区。持续打造“诚信历下”品牌,创建一批诚信示范街区、示范园区、示范楼宇,争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空间。积极营造“类海外”环境,依托明府城“泉·城文化风貌区”、CBD现代产业集聚区,打造国际旅游访问点和国际会客厅,持续吸引国际人才、国际项目、国际机构落位发展。

  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深化完善“1+5+N”工作思路,系统开展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市场监管体制等改革,强化部门联动、政企协同,确保每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创新案例不少于15项。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国际工程总承包、离岸外包、境外投资等业务,深入推进跨境电商发展,不断扩大对外服务贸易规模。

  坚持精细精致管理 彰显现代城区新形象

  对标对表国内先进城市,进一步提升境界标准,扮靓颜值、提升品质,全力打造整洁优美、宜居宜业的城区环境。

  建设城市精细管理样板区。把城市管理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积极参与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不断深化“大城管”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深入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构建“管干分离、市场运作”运行模式,促进环卫作业精细化水平大幅提升。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施山大路等18条道路改造,加快开放式小区交通微循环提升,不断优化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全力服务保障全市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让群众出行更便利。

  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争创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实施CBD节能降耗工程,持续降低碳排放水平。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重点实施小区雨污分流、河道截污整治和生态治理,加大全福河等河道中水回灌和客水引进力度,建设4处以上“公园式”景观河道。坚持“精致、时尚、靓丽”标准,新建一批花漾街区、口袋公园、街角公园,加快龙鼎滨水公园提升和鳌角山等8座山体修复,新增绿化面积127万平方米,让市民推窗见绿、漫步进园,共享“花样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民生福祉新改善

  瞄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方位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空间,5年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以上。发挥“一园一中心多平台”作用,为高端人才提供平台载体和创业服务,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为重点的基本保障,探索商业补充、个人储蓄养老等多种保障模式,确保社会保险覆盖率和保障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医保公共管理服务体系,让群众享受更加便捷、高效、规范的医保服务。深化全省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成果,完善“物质+服务+精神”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积极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

  全领域提升教育品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0所,新增学位3.1万个,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均衡。坚持外引内培并重,加大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引进培养力度,全力锻造“四有”教师队伍。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大力推行“优质园+”集团化办园模式,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领航教育集团,培育5-6所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名校。加强与科技企业合作,实施“智慧教育+因材施教”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智慧化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探索“五育并举”新载体新举措,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加快“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布局,整合各级各类医疗资源,积极构建“三级联动”医联体,打造功能完备、设施齐全、服务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统筹布局健身场馆和健身路径,构建15分钟健身圈。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拓展“亲情E联”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功能,让老年人生活更加温馨幸福。健全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实现阵地、队伍、服务全覆盖,蹚出一条具有历下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新路子。

  坚持多元融合共治 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

  网格化治理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效。构建“全覆盖”网格体系,丰富“全要素”网格功能,壮大“全能型”网格员队伍,打造网格化社会治理全国样板。不断完善城市运行指挥平台功能,优化信息采集、交办处置、反馈评价等流转程序,形成三级平台、四级联动、协调顺畅、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推进网格员职业化管理,全面提高网格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社区建设更加注重满足群众需求。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发展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居民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每个社区平均拥有社区社会组织20个以上,推动社区服务多元化、精准化,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深入推进“红领物业”建设,开展封闭式小区、开放式小区及商务楼宇物业服务提升行动,物业管理水平迈进全国前列。

  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加注重群众广泛参与。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质扩面、提档升级的同时,加大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力度,成立区志愿服务联合会,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社会化、常态化,到2026年,全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25%以上。深化“书香历下·全民阅读”等文化品牌建设,建立“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完)

[ 编辑:张建波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7112838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