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山东频道 > 信息

寻找日照年味丨民间曲艺舞唱新年

2022年02月05日 18:44:22 来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新春佳节,日照莒县峤山镇格外热闹。拜年的喧闹声,孩童的嬉戏声不绝于耳,隐约中一丝独特的声音远远飘来。

  伴着有节奏的渔鼓的拨敲和简板的碰撞,铿锵顿挫的吟唱从老人嘴里飘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十字横担一条梁,十字加上一撇念了个千,赵匡胤千里迢迢送过军粮,九字……”这位唱曲的老人叫王佃相,他所唱的是一种民间曲艺——渔鼓道情。

  渔鼓快书相传是宋代天师道徒所创,艺人伴随着渔鼓和简板的伴奏,进行独立说唱,或者穿插在戏剧中演唱,演唱的曲目通常时曲调不变而更换歌词,这些曲目都是随着一代代唱书人口口相传保留下来,这种表演形式在莒地也流传了百年之久。王佃相老人已经年过70,说唱渔鼓道情已经50余年了,在莒县峤山一带,年龄稍大的人可能会知道渔鼓快书,以前在农村大集上,有很多的老艺人敲着鱼鼓,说唱一些像《岳飞传》《杨家将》等一些老故事,每到过年时候这些人也会出来表演。久而久之成了当地人一种记忆。

  王佃相说:“这渔鼓道情听起来豪放粗犷,但有很多讲究。这渔鼓是三尺三的竹筒,后边围上猪心皮,鼓皮薄但拍出来音量好,而且拍起来要拨拍,不然会把鼓皮拍碎,要想入门光学拍鼓就要练习3年……唱腔上必须要唱清喜怒哀乐这四个字,喜有几种喜法,哭有几种哭法都是不一样的。”

  曾经在乡镇上听说书唱曲是那时候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王佃相说:“那时候我年轻,第一个集到了寨里河,后来又赶阎庄、罗米庄、桑园,就经常赶这些集,有些老头在集上听不够,又把我叫去,我再说一晚上,这样自己能连唱好几天嗓子都哑了。” 现在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这种渔鼓快书的传唱者和听众越来越少见,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2019年,莒县渔鼓快书被日照市列为非遗文化传承项目。王佃相也成为渔鼓快书项目的传承人,逢年过节都会被邀请到集市上或者莒国古城商业街里给人们唱一段,让这当地特色的文化记忆不断流传。

  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王佃相老人在演唱传统作品之余,还结合当下实际,创作了许多新颖的传唱曲目。从抗击疫情到赞颂小康,从社会到民生,传统调子遇上了新内容,一段段故事唱出日照人的心声,别有一番风味。

  若渔鼓道情是峤山镇年味的号角,那镇上各村各庄的演出直接响亮奏起了虎年的乐章。在王家沂水村的文化广场上,一只金龙被绣球引导在空中腾挪旋转,或如波浪前行或盘成一个圆,圆心中还有旱船、狮仔不停舞动。当地的舞龙、旱船队员身着彩衣,伴着锣鼓声卖力表演,赢得观众的一片喝彩。

  峤山镇的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演出队,由自己村里的村民自发参加组织,人数在十几到二十不等,表演内容有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等传统的民间节目。演出队的队员都是在农闲时间组织在一起排练,每逢春节便走街串巷为村民表演。这些演出朴实而热闹,把村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这旋扭的舞龙中。

  在现场,还有许多孩子在一旁围观,有时也会照着那些演员的动作在下面模仿。峤山镇文体站长柳运东说:“现在,王家沂水村也在组织年轻一代学习舞龙 毛驴、旱船,将这个传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这种民间曲艺在年轻人的手中定将会展现出新的活力。”

  人们对于年的追寻,存在于年夜饭的味道上,存在于春联福字的颜色里,存在于全家一起打扫除尘一起买年货的仪式中。在没有了鞭炮声后,依旧有很多声音承载着我们春节的回忆,就像这满大街的新年的道贺、随处播放的上《春节序曲》、地方传承的戏曲,还有这敲锣打鼓的民间演出。我们尝、我们看、我们听、我们感,年味不是单单的一种感觉,而是我们全身心体验后难以割舍的美好记忆。

[ 责任编辑:秦来玲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8112833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