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 | 山东菏泽:“老手艺”助力乡村“新发展”
编前语: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当前,全国各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水土、在农民、在文化,其中蕴含着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图景。
新华网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乡味》,记录各地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鲜活故事,呈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新华网济南2月24日电(张晓琪) “足踏脚镊子,双手穿梭忙,两边织的十样景,当中织的金凤凰,四角织的灵芝草,花花狸狸卧海棠……”山东菏泽妇女织锦时,常常哼唱着这样的小调;梭飞线舞、机杼喳喳之间,一段段鲁锦渐渐成型,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美不胜收,令人称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菏泽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保护“老字号”,传承“老手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菏泽市是鲁锦的中心产区,对鲁锦文化的研究展示和宣传走在全省前列。早于1995年,鄄城县就在山东省文物局注册成立了中国鲁锦博物馆。2006年12月,鲁锦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鲁锦织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民众愈发重视非遗技艺和政府政策扶持的双重加持下,有着悠久历史的鲁锦织造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
“鲁锦的织造技艺,除了提花织造技艺之外,还有打花织造技艺、刻花织造技艺、包花织造技艺,这些技艺既兼顾了实用的功能,又具备了艺术的创新。”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说。鲁锦织造主要依靠手工生产,速度慢、成本高,但手织鲁锦产品所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工业纺织品无法比拟的。
菏泽市扬长避短,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发展鲁锦文化产业,坚持鲁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鼓励纺织企业着力做好鲁锦的传承和挖潜,带动鲁锦产业逐步壮大,为鲁锦织造技艺的有效传承提供保证。通过不断创新织法,当地开发出的鲁锦商品涵盖面料、床上用品、服装服饰、工艺壁挂、挎包手袋、餐厨用品、汽车用品等7大类1000多个花色品种。鲁锦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畅销市场,目前年产值逾2000万元。
纺织工人正在赶制新一批鲁锦订单。(资料图)
家住牡丹区李村镇大郭店村的李丽英,是牡丹区乡韵鲁锦公司的一名缝纫工。“在这里干活离家近,不到10分钟的路程,每月收入3000多块钱。”李丽英说,“既能务工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像李丽英一样常年在乡韵鲁锦公司务工的有50多个村民,都是附近村里的,这些村民也正是凭借着“老手艺”转身为产业工人。
“我很喜欢做这一项技艺,我感觉老辈传下来的东西,不向下传承实在可惜。”国家级非遗项目鲁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刘春英讲述她对鲁锦的热爱。刘春英的这一份“美丽坚守”,源于对鲁锦质朴的情感,她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爱上了鲁锦,爱上了这份柔情。
纺织工人正在赶制新一批鲁锦订单。(资料图)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鲁锦产业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出,山东将强化鲁锦产业创新发展,培育鲁锦整体品牌,推动产业重塑优势。
鲁锦织造作为一种手工技艺,制造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来自高素质产业人才,一方面也需要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山东省已明确加强鲁锦传承人队伍建设,实现四级传承人梯次配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鼓励职业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支持鲁锦企业申报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开发鲁锦产业相关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
据了解,山东将深入开展鲁锦产业领域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和细络联工艺流程,开发高附加值鲁锦产品,同时打造日常购买使用的时装类、鞋帽类、家居类、壁挂类等平价产品体系。山东还将支持相关企业开展鲁锦品牌提升行动,以鲁锦纹样为底纹基础,开发应用具有山东特色的logo标识,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海报:丁宇飞 视频鸣谢:中共菏泽市委宣传部、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