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博物馆的力量”,赋能济南软实力
5月18日,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此前受疫情影响暂时关闭的胶济铁路博物馆济南馆恢复开馆。胶济铁路博物馆济南馆主楼展区面积近3000平方米,陈列展品759件,照片1314幅,系统介绍了胶济铁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
以文物共情,让历史说话。5月18日,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济南,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数量众多的博物馆。近些年,从曾经的遗产保护者到充满活力的文化传播者和创造者,从城市历史的容器到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载体,济南的博物馆一直在路上。
“线上+线下”增添城市感染力
“原来甲骨文不是‘殷墟特产’,我们济南也有,还是全国唯二的‘商代甲骨卜辞’,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5月18日,刘杨在济南来了一场“寻古”之旅。当他在历城区博物馆了解完“甲骨卜辞”的前世今生后,这枚90后青年对济南的热爱再度飙升,“为我的城感到骄傲,她从古至今一直优秀”。
在济南林立的博物馆里,像这样接连古今、彰显城市灵魂高度的展览有很多。
济南市博物馆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
在线下,济南市博物馆有《古城辉煌——济南历史暨馆藏文物展览》《馆藏精品绘画夜间特展》《古瓷有意 吉祥止止——馆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历城区博物馆有《大辛庄商代历史文化展》,章丘区博物馆有《惊世汉王陵——洛庄汉墓文物展》《车马威仪——危山汉墓文物展》,济阳区博物馆有《刘台子西周文物展》,平阴县博物馆联合山东省刘氏古钟表博物馆推出《聆听历史悠远的回声——古钟表精品展》……
在线上,还有5·18博物馆日“文物速递”、线上云展览·博物馆里的宝、“云讲”微视频、云游博物馆等活动,观众不仅可以360°全景观看展览、无死角把玩文物,还能听讲解、看讲座,足不出户,一览大千世界。
表情呆萌的汉代陶俑、映照大唐盛世的金银平脱宝相纹葵花铜镜等“济宝”们,借助语音导览、景观复原、遗址模型等诸多科技力量“开口说话”,以更生动的方式向人们讲述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蓝秋霞介绍,面对公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济南不断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方式,提升展品陈列品位,全方位提高博物馆的展览水平和对外形象,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2021年,全市博物馆共举办各类展览300余个,其中《我从汉朝来》等3个展览在第六届山东全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获奖。
“在博物馆与城市的互动中,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等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心中,博物馆带给大家的,除了对历史的敬畏,还有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刘杨说,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市民的精神图腾,日益多元、有趣、亲民的济南各大博物馆把历史智慧告诉大众,带给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博物馆+N”提升城市创新力
“博物馆一点儿也不高冷,反而特别好玩,孩子很喜欢。”上周末,王亮带7岁女儿到章丘区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参观,恰好赶上馆内的研学活动。陶艺制作、植物印染、钻木取火、石器磨制、模拟考古……一项项玩下来,孩子在快乐中了解“龙山文化”、体验史前祖先的真实生活。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专家认为,博物馆既是独一无二的知识宝库,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还是了解历史、认识现实、传承文脉的文化殿堂,其所呈现的教育价值和创新价值对助推城市转型至关重要。
为更好地发扬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近年来,济南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博物馆+研学”“博物馆+文创”“博物馆+科技”等方式,让博物馆更大程度地融入市民生活。
首先,充分利用文旅、文物等资源,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除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外,济阳区博物馆还有创意剪纸、活字印刷和篆刻、紫砂壶欣赏等研学活动;平阴县博物馆有礼伴成长系列活动、儒学讲堂、拓印技艺公益讲座等;济南市博物馆把“鸠宝课堂之古建筑研学”搬到线上;长清区博物馆的云课堂为大家带来平面陶制作、金石传拓、书画修复、锔瓷修复等技艺系列线上活动……
其次,推动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博物馆文化服务。以5月18日为例,历城区博物馆、商河县博物馆等把“流动博物馆”带到了社区、广场和公园;长清区博物馆在各街道开展文物图片巡回展;章丘区博物馆在广场开展文物图片展和文物知识问卷有奖答题活动等,均吸引不少市民参与。
据统计,2021年,全市博物馆共开展青少年活动等600余场次,送展进基层195场次。特别是在第四届全省博物馆十大社会教育活动案例评选中,济南4项社会教育案例获奖,数量列全省第一。
同时,济南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探索博物馆“跨界”,创新性推出一大波时尚、有温度的文创产品和新媒体产品。其中章丘区博物馆的文创“一刀圆尺”荣获全国百佳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山东省唯一荣誉;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多家媒体推出的《猜猜“宝”是干吗的?》交互式海报、“百名博物馆长讲宝藏”主题短视频征集、云游博物馆等“脑洞大开”的新媒体产品成功刷屏济南市民朋友圈。
当国宝会说话,文物会卖萌,博物馆所蕴藏的精神也鲜活起来。
以文互鉴扩大城市影响力
当很多人赞叹泉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林超却被市博物馆一个名为《多彩阿拉善——蒙古族民俗文物图片展》吸引,大漠驼乡、五彩多姿,看得他心驰神往。
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济南市特别策划引进内蒙古阿拉善博物馆的《阿拉善蒙古族民俗文物精品展》,同时向对方输送《奇石妙章——济南市博物馆馆藏精品印章展》。尽管受疫情影响,线下文物展被改为图片展和线上文物云展,但并不影响蒙古族特色风情给泉城市民带来别样文化感受。
博物馆是城市的金名片。以博物馆之名,济南与国内其他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去年一年,先后将《松鹤延年说颐园——济南市博物馆藏松年书画特展》等输送到德州、聊城、滨州,并引进承接聊城《诚信在兹——契约文化展》等,进一步加强了与省会经济圈城市之间的交流。“今年,还计划与山西、河南等地对接,扩大我市在黄河流域的影响力。”蓝秋霞说。向“博物馆之城”进击提升城市软实力
截至2021年底,济南正式登记备案的各级各所有制博物馆、纪念馆共计66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4家、二级博物馆2家、三级博物馆6家,博物馆总数及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均居全省前列。除部分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实行预约开放外,所有博物馆均对外免费开放。一个主体多元、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2022年初,“打造博物馆之城”被正式列入济南“文化日程”。
按照《济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市博物馆数量将达到150家。在17日刚刚印发的《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 创建文明典范城”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打造博物馆之城”再次被提及,这既体现了博物馆之于城市的重要性,也展现了我们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的信心与决心。
眼下,济南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大幕已经拉开。
首先,在全省率先开展“类博物馆培育计划”。“根据前期摸底,我市目前类博物馆数量有347家。”蓝秋霞介绍,这为济南“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储备了大量优质资源,“今年计划筛选20—30家类博物馆纳入‘博物馆之城’储备名单,再发展5—10家左右成为正式登记备案的博物馆”。
“我们正在研究草拟济南市非国有和国有行业博物馆发展扶持办法,支持非国有、国有行业博物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蓝秋霞表示,接下来,济南计划开展“1+N”帮扶行动,组织公共博物馆对口帮扶非国有博物馆;进一步完善博物馆藏品建账建档及备案等基础工作,提高藏品管理能力;大力推进17个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实施,完成济南市博物馆历史陈列虚拟展览制作。
叩问历史,鉴往知今,以资启迪未来。相信,博物馆生发的文明之光,会一步步照亮济南的未来之路,也会为城市软实力的全面跃升不断释放强大的“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