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频道 > > 正文

稷下学宫|山东文脉,根深叶茂尽显齐鲁风范

2022年06月02日 10:38:12 来源: 舜网-济南时报

  考古工作人员在稷下学宫遗址进行发掘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思想发源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齐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到,加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高水平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片区,加快齐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公园山东段建设,加强文物保护等内容。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山东文脉”正以根深叶茂之势尽显齐鲁风范。

  稷下学宫,文脉渊薮

  对稷下学宫遗址考古队领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董文斌而言,2022年注定将是生命中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被专家认定为稷下学宫遗址。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宝库、学术殿堂和文化圣地,稷下学宫遗址的发掘,因此成为一次里程碑式的考古发掘。

  稷下学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也是山东文脉之渊薮,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自春秋至王莽时,最上层的文化只有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齐鲁。”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

  稷下学宫与几乎同时出现在希腊雅典的希腊学园(又称为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都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高等学府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它们分别出现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以相似的方式展现出了人类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山东省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二级研究员王永波认为,以前我们或许会常说到希腊学园,稷下学宫遗址的发掘,用考古实证证明,东方的智慧之光一点不比西方晚,甚至还要早,战国时期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出现的百家争鸣盛况,并非无中生有,中华民族的文化DNA,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奠定,诸子学说和百家争鸣为中国思想史奠定了非常高的基础,稷下学宫遗址的发掘,正是彰显中国气派的考古盛事。

  重仁尚德,文明达礼

  如果说稷下学宫的考古发掘让我们获得了一个确定的“历史现场”,可以站在孟子、荀子曾经站过的地方遥想当年,那么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则能让我们理解“山东文脉”所蕴含的丰厚内涵。

  在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孙敬明眼里,山东文脉的核心可概括为“重仁尚德、先秦长风、文明达礼、习武研经”。孙敬明先生年少时即好古敏求,大学时读的也是考古与古文字专业,他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已逾四十年,对齐鲁文化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如今虽已七十岁,而依然乐此不疲于历史文化研究。

  孙敬明告诉新黄河记者,《史记》《汉书》中的经典记载,可以让我们领略山东文脉的特点。《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地风俗曰:“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齐国处于海岱之间,《尚书》所谓:“海岱维青州,潍淄其道。”孙敬明认为,司马迁论述齐地风俗,只是宏观取其海山之势,纵论历史,横说民俗。“尽管如此,然自太史公始,后来有所论者,大概依其发端之谊,而出入不大”。而鲁为周公封疆,重宗法,承礼乐,“所谓周礼皆在鲁,而礼之核心则在于仁”。

  孙敬明认为,深入发掘研究齐鲁文化的核心内涵,还应溯源到距今5000多年的海岱区域厚重文明。因此应该注重考古学与历史文献经典相结合,组织专家队伍撰写系统齐鲁文化通史,“充分吸收新的考古发现,展示海岱区域历史文化亮点。同时注重泰山作为数千年来天下独尊的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研究,阐释泰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格局中的历史作用。同时与国际开展文物展示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兼容。”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凤莲告诉新黄河记者,从山东文脉的角度来说,黄河文化是山东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凤莲表示,黄河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世代繁衍发展而积淀形成的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源头文化和主体文化。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展现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家国天下情怀,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发展智慧,自强不息、守正创新的奋斗精神。

  黄河文化蕴含宝贵精神财富,也具有鲜明时代价值,是山东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深厚支撑。张凤莲告诉新黄河记者,山东沿黄地区文化资源富集多样,发展潜力巨大。拥有世界文化遗产4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3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不可移动文物近1.7万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1处,A级景区622处,旅游度假区13处。泰山、曲阜“三孔”“天下第一泉”“黄河入海口”等享誉海内外。

  张凤莲表示,为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取得显著成就,下一步将要继续加大力度,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力:一是大力实施黄河文化研究阐发宣传工程,构筑形成黄河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传播交流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大格局,讲好黄河故事的“山东篇章”;二是大力实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推进史前文明遗存、黄河故道、岗丘堌堆、防洪堤坝等遗址遗迹的发掘,建立全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三是大力实施黄河文化艺术创作工程,推出一批精品成果;四是大力实施黄河文化惠民工程,以黄河沿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为主体,黄河滩区迁建安置区为重点,统筹谋划沿黄地区文化旅游公共设施建设;五是大力实施黄河文旅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发展水平。坚持市场导向、集聚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体要素,构建复合美景黄河、美味黄河、好品黄河、好玩黄河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六是大力实施科技支撑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加快文化科技创新应用,推动文化领域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突破,实现黄河文化传承弘扬与现代高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七是大力实施沿黄省区协作发展工程,完善协作机制,唱响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大合唱。

  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2021年9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主办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开讲,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文明表示,邀请专家、学者以齐鲁历史和名人为着眼点,正是为了全面展现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独特魅力,深入揭示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吕文明认为,齐鲁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于山东历史文化的高度,无论是代表古国时代繁荣气象的城子崖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和齐国的王霸思想,还是秦汉时期的齐鲁经学,齐鲁文化都达到了同一时期全国的最高水平。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挖掘和充分思考,是推动齐鲁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的重要举措。认清齐鲁文化的现状,充分发掘和利用齐鲁文化优势,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吕文明认为,齐鲁文化除了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贡献,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齐鲁文化应该坚持走出去。“首先是要走出山东走向全国,然后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走出山东,就要联合一些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齐鲁文化开展学术研究的联合攻关,共同推出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成果;走出中国,最重要的就是经典外译,比如我曾经尝试做四书五经的选译,希望通过这样的途径努力传承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还有就是与国外的研究机构联合举办学术会议,我们的研究人员也要经常到国外访学,努力传播齐鲁文化,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 责任编辑:王媛媛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2112870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