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频道 > > 正文

山东高密:警医联动为救助生命打开绿色通道

2021年10月13日 18:15:16 来源: 山东交警

  2014年,高密市成为潍坊市社会道路救助基金首批试点单位,7年间,900多名困难群众受益,救助总额超过1000万元,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

  工作中,高密市公安局开展“警医联动”新模式,对所有事故进行及时回访,一旦发现有医院或事故民警并未介绍相关政策,则联合多部门进行处罚,让监督走在前面,为救助生命打开绿色通道。

  如今,高密市14家医院都可为道路交通事故开通“绿色通道”,事故伤者的救助垫付未到位一样治疗,切实发挥了救急、救难、扶危济贫的作用。

  道路救助基金撑起“生命保护伞”

  高密公安开展“倒逼式改革”

  2014年,潍坊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业务正式启动。只要符合三种情况,根据按属地原则,就可以由事故发生地所在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及时垫付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

  可在实际执行中,不少事故伤者及其家属发现,“最后一公里”并不是那么容易打通。医院担心后续垫付款难以到位,不愿意配合政策。事故受害人家属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跑不起”“等不起”,许多受害人申请后往往无疾而终,甚至不得不望而却步,社会知晓度也变低。

  今年9月份来,高密市公安局开展“倒逼式改革”,主动与卫生医疗等单位协作,开展“事故民警与伤者零距离”“医院与伤者零距离”“救助与伤者零距离”等行动,让事故伤员第一时间获得诊治。“一旦医院拒绝对交通事故伤者及时治疗,通过部门联动,高密市卫健委会对医院下达通报。如果民警没有及时告知伤者及家属,公安系统内部会根据规定处罚。”高密服务站民警说,如今各医院积极配合,除高密城区两家医院外,高密乡镇12家卫生院都已经实现“警医联动”,一旦事故伤者送到医院,他们都会得到及时治疗,为救助生命打开绿色通道。

  打通救助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监督走在垫付流程前

  服务群众屡屡丢在“最后一公里”,症结所在就是监督问题。为此,高密市公安局推广嵌入社会“大救助”。高密服务站在开展事故受伤人员跟踪回访中了解到,事故致残、致贫家庭存在诸多社会矛盾风险因素,亟待后续社会救助政策帮扶。对此,高密市公安局延伸服务链条,与高密市民政局联合行文,共同建立“事故伤亡家庭救助联动”机制,由事故救助服务站定期了解掌握事故受伤人员后续的工作、生活、心理以及家庭等情况,对排查出的因事故致残、致贫的困难家庭,及时联动民政局帮助申请社会救助政策,为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将救助服务延伸到全生命周期。

  “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无论事故方是否符合相关救助条件,我们都会进行回访,避免了事故民警或医院不告知的情况。”民警说,除了在医院设置“警医合作站”,安排医院与民警的联系人,救助站民警还定期上门收集医院为伤者提供的申报材料,提升救助基金对交通事故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为第一时间开展交通事故伤员急救和救助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密最远的卫生院距离救助站三四十公里,民警定期上门,避免了伤者、家属以及医院的奔波之苦,上门服务和回访让他们省了事,更愿意申报材料。”民警说,高密公安还将依托“高密交警”微信公众号,开发“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小程序,设置当事人、医疗机构、事故民警等端口,实现了救助申请足不出户就可线上提交材料,最大限度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不跑腿,救助服务更加快捷、高效。

  下一步,高密市公安局救助服务工作将进一步明晰工作职责、统筹协调配合、加强部门联动,做精、做实、做细道路交通事故救助惠民政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完)

[ 编辑:张建波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71127953675